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国贸易顺差过千亿美元 / 经济崛起与贸易保护的冲撞
日期: 06年01月3期

本报记者 孙辉

   “高出口增长与多贸易摩擦手挽手,伴着中国外贸又走过2005年。”高出口增长和贸易摩擦这一对孪生兄弟在2005年同时现身中国本是意料之中,然而,出口增长之快和摩擦之密却是中国始料未及的。
   中国海关总署2006年1月11日发布,中国对外贸易继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达到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2亿美元,增长17.6%。
   商务部也在日前公布,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比前年增加了两倍多,达创纪录的1020亿美元。这一结果虽然早在意料之中,但数字公布后仍让世界一片哗然。

“人民币升值”谁做主

   2005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声明,人民币汇率初始调整水平升值2.1%。同时还声明,人民币汇率水平升值2%是根据汇率合理均衡水平测算出来的。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从中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
   随后在8月份中国进一步放松了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国国内需求复苏的支持下,进口增长趋势很明显。2005年贸易顺差的大部分都是在前8个月产生的,在此期间出口以约30%的年增速增长,增速为进口的两倍。2004年的贸易顺差为320亿美元。自此以来,进口的加速增长几乎与出口一样快,从而减缓了月度贸易顺差的增速。
   但贸易顺差依然是美国国会各派人士大为恼火的原因,美国国会继续要求中国将人民币进一步升值。
   尽管人民币升值不太可能对贸易顺差产生重大影响,但经济学家们表示,将人民币升值或进一步放开对人民币的管理,对于调节经济使之再度达到平衡很重要。
   高盛驻香港的梁红称,“巨大的贸易顺差将继续表明,中国经济依然存在重大的外部不平衡,并使中国的汇率政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们重申我们的观点,进一步调整人民币汇率,以协助扭转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这样做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
   美国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双边贸易顺差已超过2000亿美元,比中国的数据要大得多。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两国测算中国对美出口的方法不同。比如美国将从香港转口的出口算作中国的出口。
   在美国商务部公布美中2005年11月贸易赤字已达到642亿美元后,美国制造业贸易行动联盟执行主任坦蒂罗表示,这样的数据已经“足够了”,中国正在用操纵货币、向银行和工业产业提供补贴、谎报经济数字等手段,来控制着与美国相关的“大规模贸易顺差”。
   在美国商务部1月12日公布2005年美中最新贸易赤字已超过2000亿美元后,美国制造业联盟要求美国国会立即对中国采取行动,迅速解决不断扩大的贸易赤字问题。
   为此,美国制造业联盟要求美国国会立即通过有关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立法,来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保护美国的制造业。由民主党参议员舒默提出的议案要求,如果中国拒绝让人民币升值,美国将对中国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7.5%的关税。舒默早前表示,如果中国不重新调整汇率的话,今年1月18日参议院复会时,他将全力推动参议院举行《舒默──格拉姆法案》投票,对中国进口商品课征27.5%惩罚性关税。
   美国制造业联盟还要求布什政府,不应该在世贸组织多哈会谈上同意给予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应该坚持中国已是发达国家。坦蒂罗争辩说:“从国际贸易上看,美国的立法委员们早就应该意识到,中国已是一个超级大国了。美国不能再允许中国使用掠夺性的贸易手段来摧毁美国的工厂和就业。”
   中国的许多贸易伙伴国都认为,人民币币值虽然去年已调升了2.1%,但仍被低估,这使中国出口商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专家指出,中国的最新统计报告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一定的压力,美国会以此为依据要求中国尽快调整汇率。
   美国商务部2006年1月12日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11月贸易赤字缩减5.8%,至642亿美元;11月贸易赤字达到创纪录的681亿美元。此前华尔街经济学家预计,贸易赤字将达662亿美元。尽管如此,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赤字仍从去年同期的167亿美元扩大至185亿美元。
   由于油价下跌以及装船货物出口增长至历史新高,美国11月贸易赤字较上月有所下降。美国商务部表示,美国在商品和服务业方面的赤字由10月的681亿美元下降至642亿,同时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赤字出现8个月间的第一次减少。
   同时,由于墨西哥湾原油产出恢复,油价从高位回落,美国11月进口增长甚微。预计2005年美国贸易赤字超过7,000亿美元,为历史新高,且由于2006年美国消费者对于来自于中国、墨西哥等国的低价商品需求上升,美国贸易赤字今年可能再创新高。

“中国经济威胁论”在欧洲

   2005年1月11日中国海关公布,中欧双边贸易总额2173.1亿美元,增长22.6%。这个数据公布后的第二天,欧洲人就给中国人带来一个坏消息,欧盟委员会发言人鲍尔在新闻会上表示,欧盟成员国已在欧盟会议中“以压倒性多数支持不向中国13家公司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的建议”。鲍尔说,欧盟即将就中国鞋对欧盟的影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调查,调查的问题包括中国是否正在向欧盟倾销鞋产品,此举有没有令欧盟蒙受经济损失,倾销和经济损失有没有直接关系,以及欧盟要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自身利益等。
   2005年开始,中欧贸易摩擦不断。一有风吹草动,欧洲各行业纷纷雇请“游说集团”在布鲁塞尔游说欧盟,对中国采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欧盟2005年宣布的13起反倾销调查案中,其中9起是针对中国。
   随着中欧贸易持续发展,大批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并且从地摊开始走向了高级商场。“中国经济威胁论”这个幽灵正悄悄地在欧洲徘徊。最近欧洲出版了一系列鼓吹这种论调的书籍。如法国两名记者所着《中国是否会成为我们的噩梦》一书,就是这一论调的典型。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媒体跟风而上。2005年4月欧盟总部的开放日,在布鲁塞尔很有影响力的《欧洲之声》周报专门到各欧盟机构调查,看看他们分发的各种小礼品有哪些不是“made in China”。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欧洲对中国产品汹涌而来的忧虑。
   不久前,区区几百辆陆风车登陆欧洲成了欧洲的大新闻,媒体惊呼连欧洲的优势产业都面临中国的威胁。于是,后来也就有些蹊跷地发生了陆风车碰撞试验不过关的爆炸性新闻,其用意不言而喻。
   欧盟要起诉中国无疑刺激了西方记者那根敏感的神经。2005年12月12日的发布会上,媒体就中国问题向费尔霍伊根狂轰乱炸,甚至希望费尔霍伊根提出起诉的时间表。而费尔霍伊根也迎合说,确保欧盟企业顺利进入中国这样的重要市场是欧盟的优先政策,欧盟将“百分之百地”捍卫欧洲汽车制造商的权益。
   与纺织品、鞋等低端产业不同,欧洲在汽车工业上绝对遥遥领先于中国。为何欧洲犹如惊弓之鸟,反倒在自己优势产业上对中国下重手呢?原因很多,但深层的原因则是弥漫在欧洲的“中国经济威胁论”。
   虽然欧盟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欧盟方面对日益上升的贸易逆差越来越敏感。

蜜月期的背后

   据中海关统计,2005年中日贸易总额为1844.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9%。其中中对日出口839.9亿美元,增长14.3%;中自日进口1004.5亿美元,增长6.5%。中对日逆差164.6亿美元。日本列欧盟、美国之后,为2005年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从贸易方面看,尽管1~8月,中日贸易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下滑倾向,但总体贸易规模并未出现实质性减少。特别是考虑到2004年中日贸易表现为历史性高增长,其增幅回落也可看成是对上年的异常高增长的正常修正。迄今认为中日之间已经出现“经凉”的观点,基本是以中日的贸易增速下滑为依据的。2005年上半年日本对中国贸易增速下降,对美贸易增速回升,与中日政治关系没有必然联系,属于市场因素使然。2005年年初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上涨,特别是美国的几场飓风袭击了炼油基地,其结果使美国汽车市场再起日本车热。日本的新款、省油型汽车再度成为日本对美贸易的主力军,从而扩张了日美贸易规模。
   2005年8月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落,日本对美出口相对下降,对中国出口大幅回升。据日本财务省2005年12月22日发表的贸易统计,11月份,日本对华出口额达8358亿日元,比上年同月增加24.5%,连续3个月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增幅不仅是2004年6月以来的新高,而且在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居于榜首。同时,从中国的进口看,移动电话零部件等音像机器类增加40%,笔记本计算机等电算机类增加16.5%。对中国进出口双双出现了历史最好状况,对华贸易总额也再度超过对美贸易总额。即使从贸易增幅上看,当前中日之间不仅没出现所谓的“经凉”,反而再次表现了新一轮的中日贸易热潮。
   表面上看,2005年是中日贸易的“蜜月期”,而实际,中国未摆脱日美国贸易摩擦的“替罪羊”角色。
   从产业分工上看,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表现为生产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而中国对日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中国的出口体现了强劲的制造生产能力。但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更多地表现为组装加工型制造,贸易结构也反映了组装加工型出口,日本生产高科技、高附加价值含量的零部件,中国则进行组装。中日产业形成明显的日本居上游,中国处末端的结构。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上游产业和产品集中了科技和价值含量,更具有比较优势,而下游产业和产品的科技、价值含量较低。
   从世界贸易大循环的角度看,这种产业分工结构使世界贸易被严重伪装,反映在中美日三方贸易上,则体现了日本“绕路出口”,“伪装日美贸易不平衡”的特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日本频频挥舞制裁大棒,直至指责日本为资本主义的“异类”,压其彻底改革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日元升值成为美国着重使用的手段,也是日本政策当局的核心软肋。但自从日本大举对华转移生产基地,将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经中国组装加工,伪装成中国产品对美出口后,日美直接贸易顺差连年下降,日美经贸摩擦迅速降温。相反,中美贸易不平衡突出,中国成为缓解日美国贸易摩擦的“替罪羊”。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2/1563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