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医生:
您好!我经常看《中文导报》的“修身养性”栏目,现在有个问题想谘询。今年我快60岁了,身体状况还可以,平时比较注意保养,秋季快要到了,气温逐渐开始下降,此秋季会给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能引起哪些疾病呢?
石川县 王颖欣
读者:
您好!“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之后,气候多变,往往让人难以适应,稍不注意,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引起旧病复发或增加新患。那么此时应预防哪些疾病呢?根据有关资料报导,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呼吸系统疾病
秋季气温冷暖交错频繁,也是呼吸系统疾患的高发期,特别是老人及体弱者的呼吸系统的抗病能力减弱,适应能力较差,受到冷刺激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咳嗽、咯痰、气喘等,还会诱发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因此,这些人在入秋后要多到户外活动,最好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对秋季气候的适应能力。有吸烟习惯的人,最好戒烟或尽量少吸烟。另外,草枯叶落的深秋时节,食物和空气的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诱发该病的一个因素。
感冒
由于秋季气候忽热忽凉,此时身体为了适应季节交替变化,体内的各系统也进行平衡调解,若调解功能紊乱(如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造成抵抗力低下,引起外邪(细菌,病毒等)侵入而导致伤风感冒。因此,要遵循“春捂秋冻”和“耐寒锻炼入秋始”的规律,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风湿性关节炎
秋季初入,一方面暑湿蒸腾之气仍在,另一方面又寒气袭人,对患有关节炎的人来说,寒湿之邪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因此,特别是有风湿病症史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出汗后最好不要马上接触凉水或用凉水洗浴,此时寒湿之邪容易乘其而入,诱发或加重病情。有关中药可选用附子、苍术、川芎、防风、鸡血藤、当归、杜仲等为药浴剂,对本病的防治有良好的效果。
消化系统疾病
秋季气温下降,人体受到冷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血液中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身体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相对下降。另外,由于秋天阳气弱阴气长,胃肠的抵抗能力下降,寒邪(病菌)易乘虚而入,从而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或复发。如大肠杆菌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还有,胃肠疾患的发生与人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也密切相关。这时要注意心理卫生,保持良好的情绪。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还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还应注意饮食调养,戒烟禁酒,以增强消化系统功能的适应力和抵抗力。
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期,这是因为秋季天气变冷,皮肤及皮下组织毛细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血压升高。另外,寒冷刺激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脏本身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等危症。还有,由于脑部血管较细,加之毛细血管收缩或血粘度较高,血流缓慢,一旦血流受阻,容易形成脑血栓,特别是老人和血脂过高者尤为注意。
脱发
夏秋季节更替之时易脱发,这是因为毛囊在夏季紫外线照射及高温的影响下,受到一定的伤害。到了秋季气温骤然下降,引起毛细血管持续性收缩,造成毛根部(毛囊)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良,导致毛囊萎缩而发生脱发。所以秋季是脱发病反应最明显的季节(生理性脱发每天在70~100根)。
皮肤感染
秋天也是病源寄生虫和蚊虫活动旺盛期,皮肤极易被叮咬,出现红肿且奇痒难忍,如果搔抓破溃后可继发细菌感染,诱发很多疾病。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人,皮肤感染后不易康复,所以,特别要注意被蚊虫叮咬后切不可搔抓,可用清凉油、风油精等涂抹,以止痒消肿。
总之,尽量随著气候变化保持身体体能平衡,避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平安地度过“多事之秋”。
沙 医 生 简 介
日本东北大学医学博士、现任中国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主
E-mail: shadaifu@chubun.co.jp
投函地址:□542-0073 大阪市中央区日本桥
预约电话:06-6646-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