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数码相机还是价格昂贵的新鲜事物,对大部分人来说甚至属于奢侈品的行列。但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人人都买得起的必要随身设备之一,在数码领域更充当了流行风向标的角色。数码相机从开始普及到今天的10年发展历程之中,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见证了DC技术的进步,生产制造水平的快速发展,甚至可以称作一日千里。可是在2007年,似乎还没有看到这样的势头。
回头看看各大 数码相机厂商今年发布的新机,在数量上和往年相比并不落下风,但在“质量”上似乎让我们有些失望,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了能让人热血澎湃的新机,很多产品都只 是对前作进行了一些不疼不痒的改进。新兴技术的缺乏和来自低端单反的压力让消费类数码相机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往何处去,DC的发展再度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
过去几年间,像素大战一直是数码相机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01年~04年,消费类数码相机的像素一路从200万飙升至800万,相形之下,诸如图像处理技术,镜头技术等等的发展彷佛都成为了陪衬,厂方在对新品进行宣传的时候,几乎都是把像素的提升放在第一位,其他技术指标甚至只字不提。所以消费者也难免被这种趋势所引导,将像素作为挑选数码相机的“惟一”技术指标。
从05年初开始,“像素至上”主义的风潮逐渐减弱,消费者的注意力也逐渐被其他新技术所吸引,诸如光学防抖。人们逐渐明白单纯地提高像素并不能对成像质量有直接的帮助,在感光元件尺寸受限的条件下,反而可能降低画质。所以从那时开始,数码相机的“后像素时代”正式开始。
进入“后防抖时代”
虽然像素不再作为新机的主打宣传,但仍在向前发展,06年 数码相机就迈入了千万像素时代,但其所放射出的光芒已经明显不如高感光度、光学防抖等技术明亮,消费者挑选相机的侧重点也逐渐转移,不具备上述两个“新特 色”的产品根本不会进入市场主流行列。而原本不是很受欢迎的产品在加入这些技术之后,却取得了好得异乎寻常的销售成绩,佳能A700的升级版A710 IS就是最好的例子。
富士在06年的市场表现较之前也有较大的进步,虽然旗下产品没有一款配备光学防抖,但凭藉独有的超级CCD和“自然影像技术”而实现的高感光度,已经能够达到正常拍摄的画质要求,并可以有效提高快门速度,消费者看到富士相机对于其他品牌在高ISO拍摄时确实有一定优势,也自然会选择它的产品。
于是乎,其他品牌也开始疯狂地追求这项指标,一时间各品牌高感光度DC纷纷出炉,ISO 1600瞬间普及,更高的ISO 3200也已不新鲜,最强者甚至已经飙到上万。但通过各种媒体的评测,我们也逐渐看到很多标称高ISO的产品实际拍摄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这个概念在被疯炒一年之后,很快冷淡了下来,07年的新机中,似乎已经没有在高感光上大做文章的机型了。
CCD尺寸和像素数的矛盾仍未能调和
首先来看一下最新发布的佳能长焦大炮S5 IS,其前作S3 IS在市场上已经奋斗了一年多的时间了,虽然各项性能指标并不算落后,但数码相机一年一换代的规律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式,为了保持消费者对产品的新鲜感,佳能自然也要照此办理。但观看S5 IS的性能数据,似乎让我们有些失望,至少小编我没看到什么让人心动的地方。
首先来看像素方面,S3 IS的600万像素在今天的标准看来确实有些过时,所以佳能毅然决然地将它升级至800万像素,但是感光元件的尺寸并没有改变,这也遭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抨击。的确,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而感光元件大小和分辨率这对矛盾的关系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07年甚至体现得更加明显。
由于单反具有成像质量高,可扩展性好等有利点,长焦DC想要发展则只能在体积上做文章,为了保证尽量小巧的身材,就不可能采用大尺寸的感光元件。而且根据半导体工业的规律,增大CCD面积就意味著制造成本的成倍增长,使得最终产品的商业价值丧失,就像索尼R1那样,CCD尺寸上去了,成像上去了,价格也跟著往上翻了好几个跟头,导致最终叫好不叫座。
长焦DC将向何处去
另外,CCD并非是一个可以独立随意升级的部件,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对于长焦机。感光面积增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使镜头的体积增加,这显然是和目前DC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不光是佳能S5 IS、索尼新机H7/H9,包括奥林巴斯的SP550,都采用的是1/2
长焦DC是 最早开始应用光学防抖技术的机型,发展到现在,能装的产品基本已经都装上了,再加上本身都定位中高端,对新技术的应用也都是快人一步,以致于到现在又没有 了什么独特的卖点来吸引消费者,所以厂家们终于决定开始在久未改变过的光学系统上下功夫,体现得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光学变焦的增大。
索尼新长焦,奥林巴斯SP550,光学变焦分别达到了15倍和18倍,但是可以看到,他们的体积相对前作并没有什么增加,主要原因就是CCD尺寸没有改变,这就又回到了我们刚才说过的问题上。如果SP550换上了1/1
另外,大变焦镜头结构都比较复杂,一般需要数组镜片才能构成,但长焦DC在体积上存在严格的限制,要获得很好的光学性能从理论上来说就存在不小的困难,不但要增加镜片结构,还要容纳更多的机械动作部件,就目前制造水平来说,还很难达到“优秀”的光学表现。要突破这个瓶颈,CCD制造技术和镜头光学构造的发展是关键。但目前,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太大的突破希望。
卡片式DC将向何处去
随著R6将机身厚度减少至
至于新技术的应用及加入,估计会继续走光学防抖、高感光度的普及道路。面部对焦系统目前发展趋势应该算是最好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功能将会成为人们日后选择数码相机的一个重要考量对象。另外,现在不少DC已经可以满足电视清晰度的视频拍摄,佳能TX1这类的产品甚至已经可以达到高清影像录制,或许在某种角度上替代DV,是消费DC可以做到的事情。
总结:瓶颈不等于死胡同,终将会被打破
光学防抖火过了,高感光度也火过了,07年 还有什么可以火的?从目前的趋势看,我们似乎找不出什么能受到如此关注的新卖点,或许数码相机的发展真的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不过随著生产技术水平的逐步 提高,上面说过的难题肯定都会一步步解决,瓶颈不等于死胡同,必然有能够突破的一天,任何产品都不可能保持一个永久恒定的快速发展势头,我们曾经经历过 “后像素时代”,只不过现在变成了“后防抖时代”,突破这个瓶颈,是早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