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长达三年的漫长的等待,终于在2009年新春前夕告一段落。1月21日,在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为深化医卫生体制改革而设计的“医改方案”获得原则通过。这一改革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耗资巨大且影响深远,因而受到高度关注和期待。此后,所有的争议和困惑,都要暂时向实践让路。
会议原则通过的,实际上是两份文件。分别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前者是改革的总体框架,后者是近期的实施方略。
2008年,医改方案参考了多个方案设计团队的意见,最终由卫生部和发改委等部门牵头起草。9月,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时间,民意以各种方式雪片般纷至沓来,短短两个月,共收集意见3.5万余条。
最终通过的方案究竟吸收了多少各方的建议,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从会议透露出的信息看,医改今后三年的阶段性目标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为此,会议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具体而言,分别为: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三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制定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事实上,这五项改革与2009年1月8日卫生部的卫生工作会议所透露内容十分接近。和2008年公开征求意见的医改方案相比,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上也几无出入,基本体现了在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同时,加大国家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以此提高其效率,降低费用,并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格局。
会议指出,推进五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但是,上述方案也一直受到不少“市场派”专家学者的批评,认为其过于强化卫生行政机构支配资源的权力,很难真正做到“管办分离”,令其回归监管者的职能。由此也很难激发医疗机构自我改革的动力。批评意见认为,这样不利于真正创造出有效机制,从而打破国有机构的垄断格局,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以便在充实卫生投资的同时,培育出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
不过,会议也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此可以预见,目前距离改革的全面推开尚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也并非没有机会再行调整。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为保障上述五项改革,初步测算三年内各级政府预计将投入8500亿元。高额投入如何分配,其中有多少属于新增投入,多少属于存量,资源如何分配,目前尚未可知,还需要更加细化的方案向公众交代。
但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滑、国内需求不振的背景下,舆论认为,我国的福利体系建设滞后也是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十分普遍,福利体系当中被广为诟病的部分就是现有的医疗卫生体系。因此,方案的出台无疑也具有一定的正面激励作用。■
会议原则通过的,实际上是两份文件。分别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前者是改革的总体框架,后者是近期的实施方略。
2008年,医改方案参考了多个方案设计团队的意见,最终由卫生部和发改委等部门牵头起草。9月,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时间,民意以各种方式雪片般纷至沓来,短短两个月,共收集意见3.5万余条。
最终通过的方案究竟吸收了多少各方的建议,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从会议透露出的信息看,医改今后三年的阶段性目标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为此,会议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具体而言,分别为: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三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制定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事实上,这五项改革与2009年1月8日卫生部的卫生工作会议所透露内容十分接近。和2008年公开征求意见的医改方案相比,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上也几无出入,基本体现了在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同时,加大国家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以此提高其效率,降低费用,并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格局。
会议指出,推进五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但是,上述方案也一直受到不少“市场派”专家学者的批评,认为其过于强化卫生行政机构支配资源的权力,很难真正做到“管办分离”,令其回归监管者的职能。由此也很难激发医疗机构自我改革的动力。批评意见认为,这样不利于真正创造出有效机制,从而打破国有机构的垄断格局,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以便在充实卫生投资的同时,培育出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
不过,会议也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此可以预见,目前距离改革的全面推开尚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也并非没有机会再行调整。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为保障上述五项改革,初步测算三年内各级政府预计将投入8500亿元。高额投入如何分配,其中有多少属于新增投入,多少属于存量,资源如何分配,目前尚未可知,还需要更加细化的方案向公众交代。
但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滑、国内需求不振的背景下,舆论认为,我国的福利体系建设滞后也是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十分普遍,福利体系当中被广为诟病的部分就是现有的医疗卫生体系。因此,方案的出台无疑也具有一定的正面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