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音乐评论家们说,最近日本的社会白痴化大行进,流行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是某杂志上登的一段音乐评论家的牢骚,好像世界各地都是同样的场景。“现在很多歌听了以后让人乾著急。”急什么?歌词里主人公的性别也不明,所处的场所、状况也搞不清,结果也不知道他(她)要做什么。我看唱的人也未必明白。你说急不急?
唱歌又不是写履历书,也不是长篇小说,要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性别?
不是啦,好的歌词,让人一听就知道时间地点人物性别处境,之后再说我要干什么,让人不知不觉中生出感同身受的共鸣。要是做不到这些,那就不行,也就和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说“这个”“那个”同等水平。
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状况中,突然冒出一句“喂”或者“哎”,之后是“看著我”,“我想要”,这纯粹是一种依赖他人的态度。还有脱离现实的——“在没有风的海上抱紧我”,在气象学上没有风的海是不存在的。对著个不知是什么人的人说,喂,我想给你。真是够嗲的!
“分不清疼痛和喜悦”之类的,整个一个感觉迟钝嘛!还有什么“像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寻找著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说什么。再有就是“寻找宽阔的居室”,“关在自己的纸盒箱里”什么的。不仅语义不明,连正确的语言表达都做不到。还别说,就这歌词有人听了还会痛哭,可见这些人自身是多么的不安定,给他一个有点形状的模子,就自个往里套。
唱歌的表现也是“含混化”,听歌的人的语言能力也“含混化”,流行歌曲已经变成了一团泥巴! (日本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