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疫情下的京都,仲夏的京都,由于没有了观光客的到访,它的宁静好几次让我产生“这真的是京都吗”的恍惚。偶尔有浴衣身姿的京都女孩走过。让人想起在疫情之前,曾经有那样多那样多穿着浴衣的游客,在各处留影。
.jpg)
不知从何时起,我到京都的第一站,固定为建仁寺。它是日本最古老的禅寺。悠然恬静,其实处于闹市,位于衹园的中心地带。交通便捷,每次去京都都住在它的步行范围内,渐渐成为习惯。若有时间充裕,一定徒步前往——从京都车站开始走,也只大约走了四五十分钟。一方面喜欢走路,一方面也特别想看看安静的京都,这样安静的京都是十分少见的。这是建仁寺里新开放的枯山水庭园。
.jpg)
从建仁寺出来,徒步往高台寺和八坂神社。一路依然是静。八坂神社里唯见一名神职人员走过。
.jpg)
.jpg)
在圆山公园路经几家京都料理店,都关了门,或是以绳子拦住了停车场。好几只野猫颇惬意的样子。
.jpg)
.jpg)
这是那个十分醒目的十字路口。
.jpg)
.jpg)
.jpg)
商店街几乎一片都是关闭着的,成为日语所称的“百叶门街”,即店家都关门并拉下了百叶门。
.jpg)
路边一个自动外币兑换机显示着这一带本是游客聚集地。
.jpg)
著名的花见小路。曾经这里总是有很多游客,为了看艺伎舞伎入夜时分娉娉袅袅地行过。这冷清的花见小路像一句歌词“寂寞的长巷而今斜月清照”。
.jpg)
顺着地图找到这家店,为在门口拍一张照片。之前看日本NHK纪录片《衹园的女人们 京都花街物语》,就是介绍这间富美代茶屋第八代女主人的故事。这部纪录片为我打开了解衹园的一扇窗。
.jpg)
鸭川还是那样美。
.jpg)
这一带人比较多了。京都人的正常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jpg)
疫情中的京都,旅馆都不用预约。在前往的新干线中曾比较两种旅馆,都是很想体验的。一是“町屋”即百年以上老房子改造的酒店,二是在杂志上看到而心向往之的“宿坊”——住在寺庙里的旅馆。后来决定在这百年不遇的空旷京都里,随意走走,走到夕阳时分,觉累了,就在附近找一家别致的地方入住即是。
结果是傍晚走到了知恩院。这正是杂志上介绍可体验清晨寺庙早课之地。由于现如今一切都是在网上预约,我一时也不知是否可以直接进去问询。想了想还是在距离它100米的地方,在手机上预订了。随之进去办理手续。听了一应介绍,包括清晨4点50分会有广播叫起床。
.jpg)
从房间看出去的景。
清晨果然就被广播叫醒了,下楼一看,只有我一个人,前台两名男子告诉我,毕竟是疫情刚缓和些,这个旅馆从6月开始营业,来入住的人还极少。与他们聊了几句,得知二人都是僧侣。
片刻后有一青年来接我去看晨课。
.jpg)

沿着缓缓石梯攀援,伴着鸟的鸣啼,有晨钟响起,木鱼之声亦渐渐近了。
.jpg)
.jpg)
里面不能拍照,这是我从杂志拍下来的两页。就是看了这杂志想到去感受下寺庙住宿。
正座在榻榻米上,看几位僧人充满仪式感的进行早课,心里也有几分肃穆。
.jpg)
京都早晨的街头。
.jpg)
告别京都。宁静的京都,没有观光客的京都。静是静的,但商家受打击也是真的。商家说,希望回到那个很多游客的,热闹的京都啊。
愿疫情安稳,岁月适宜地热闹与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