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需要循序渐进,家长应耐心等待孩子的进步,不要试图超越自然规律,对其成长持急功近利的心态。孩子的心是稚嫩的,需要格外呵护,但很多父母却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 和孩子没有亲密接触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著,没有生命危险就好。但著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对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除了需要被细心地照料之外,还需要和母亲有温柔的身体接触。如果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长大后普遍缺乏温情和体贴,而且也往往不自信,自我评价偏低,这样的孩子不太懂得向别人传达自己的快乐情绪,对周围的人也冷漠。
◆ 把孩子当作比较对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能力和特长也各不相同,很多家长却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然后一味地抬高别人,贬低自己的孩子,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人家得了什么奖”。
◆ 按自己愿望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或者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朝自己认为正确的路走。牺牲和谐的亲子关系,来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未必正确的父母理想,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比如学钢琴、出国等等。
◆ 期待孩子的感谢
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是因为爱你、为你好。他们在为孩子奉献的时候,其实也在内心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所预想的方式去成长,甚至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但爱不是家长为所欲为的藉口。
◆ 把学校成绩当成指标
很多父母愚蠢地认为学校成绩代表一切,认为越用功越好。父母的唯一工作就是督促孩子学习。其实,学校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毅力和性格,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
◆ 认为睡觉就是懒惰
很多孩子6点就得起床,晚上还有额外的学习任务,每天睡不足8小时。其实,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 缺乏幽默感和轻松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总以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爆冲突。
◆ 不尊重孩子隐私
很多中国父母从传统观念出发,认为子女从属于父母。这种不把孩子作为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很多不良的后果。其实,任何牵涉到孩子的决定应该先与子女商谈,移动或使用孩子的物品应得到其允许,更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