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为人类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这位科学巨人和哲学大师对青年教育问题也有精辟的见解。
学校最终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爱因斯坦认为,不应该把学校简单看作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场所。他说,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应当发展青年人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最终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他批评某些教育存在的“只为实用和实际目的,过分强调单纯的智育教育”的做法。他说:“我想得较多的不是技术进步使人类直接面临的危险,而是务实的思想习惯所造成的人类互相体谅的窒息,它像‘致命的严霜压在人类的关系之上’。”受教育者应当认识到,人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著他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著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学校培养出的最理想的人是什么样子?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应当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所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变化。
爱因斯坦认为,人都应有机会发展个人的潜能,这种才能服务于社会,社会才能繁荣。然而,不能用道德说教来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言词永远是空洞的,人格不是靠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的实际行动。从儿童的第一次写字,到大学生写博士学位论文,都是如此。
在每项成绩的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这种推动力是通过完成任务而得到加强和滋养的。所以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就是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进行工作,这会摧残学生的健康情绪、诚实和自信。
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乐趣。爱因斯坦认为,学习的乐趣可以启发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力量。而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能力,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意愿,并把学生引向社会的重要领域。这种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希望得到有成效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认可的意愿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