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从车上下来后直奔到街上的馒头店,脸贴在玻璃窗上,看著里面。突然间,妈妈敲他的后脑勺,说:“看什么看! 才吃饱,又流口水了!”小明说: “不是的,我是在看玻璃上的水珠子,我在想那水珠子是从哪来的,好漂亮!”
类似的情节常会在生活中上演。观察亲子互动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父母常会从自己的角度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对错,却鲜少从孩子的立场设想,问问孩子为何会有此举动?如果能常常停下来,问问孩子心中的想法,孩子所给的答案,反而会让人惊讶于他那颗细致的心灵,进而带给父母另一种省思与感动。
亲子沟通中,换个说法试试看,沟通会更有效哦:
* 避免把“你给我……”当口头禅:
你给我去洗澡-->请你去洗澡
* 用正面讯息代替负面讯息:
你不会用走的吗-->请你用走的
* 允许孩子可以适度宣泄情绪:
这么小的事情有什么好哭的-->看来你很伤心,想哭就好好哭一哭
* 避免以学习结果否定孩子的能力:
你考这么烂,丢不丢脸啊--> 你考得很不好,你有什么想法呢
* 运用同理心,沟通更有效:
你画得真丑,这么不用心--> 再用心一点,你一定可以画得更好。
大人对孩子说的话会不会伤害孩子?其中一个简单分辨的方法是检测自己在对孩子说话时,是用“我讯息”还是用“你讯息”的方式去说。这两种说话方式最大的差异在于“你讯息”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说话方式,焦点在于责骂对方,隐藏自己内心对事件真正的感受。
反之,“我讯息”则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说话方式,说话者尝试把自己内心真正的感觉,坦诚地说出来,让对方可以明确地了解说话者真正的想法。
类似的情节常会在生活中上演。观察亲子互动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父母常会从自己的角度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对错,却鲜少从孩子的立场设想,问问孩子为何会有此举动?如果能常常停下来,问问孩子心中的想法,孩子所给的答案,反而会让人惊讶于他那颗细致的心灵,进而带给父母另一种省思与感动。
亲子沟通中,换个说法试试看,沟通会更有效哦:
* 避免把“你给我……”当口头禅:
你给我去洗澡-->请你去洗澡
* 用正面讯息代替负面讯息:
你不会用走的吗-->请你用走的
* 允许孩子可以适度宣泄情绪:
这么小的事情有什么好哭的-->看来你很伤心,想哭就好好哭一哭
* 避免以学习结果否定孩子的能力:
你考这么烂,丢不丢脸啊--> 你考得很不好,你有什么想法呢
* 运用同理心,沟通更有效:
你画得真丑,这么不用心--> 再用心一点,你一定可以画得更好。
大人对孩子说的话会不会伤害孩子?其中一个简单分辨的方法是检测自己在对孩子说话时,是用“我讯息”还是用“你讯息”的方式去说。这两种说话方式最大的差异在于“你讯息”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说话方式,焦点在于责骂对方,隐藏自己内心对事件真正的感受。
反之,“我讯息”则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说话方式,说话者尝试把自己内心真正的感觉,坦诚地说出来,让对方可以明确地了解说话者真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