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国收藏“亿元时代”没有泡沫
日期: 10年11月1期
■ 祝君波

编者按:2010年6月,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作品《砥柱铭》在保利春拍上以4.368亿元拍卖成交,打破5年前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在伦敦拍得2.3亿元纪录,创下中国艺术品全球最高拍卖价。6月26日,朵云轩拍卖行创始人祝君波受“文汇讲堂”之邀,畅谈了跨入“亿元时代”的中国收藏,认为所谓上亿天价并非假拍炒作,而是水到渠成。
在解答疑虑前,有必要先浏览一下2007年到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2007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大丰收之年,2008年则是低潮,受国际金融风波的影响,以拍卖行为主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指标下降,全球约下降了26%,中国约20%,降幅最大的是当代艺术品。但是谁也没想到2009年的秋天会转而攀高,中国嘉德拍卖行2009年营业额达到27亿,位列世界第五大拍卖公司。从拍卖行的三个基本指标——成交率(低于50%是差,70%是较好,GPRS那年创下了奇迹般的95%)、成交额前十位的拍品、总营业额来看,中国的拍卖行去年秋天指标全面好转。
今年北京春季拍卖前,业界有人担忧,但结果5月嘉德的春拍总额达20亿人民币,刷新记录;嘉德拍出的张大千的《爱痕湖》加上佣金是1.088亿人民币。几天后,保利将黄庭坚的《砥柱铭》拍过4亿多人民币,创下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眼下,2010年春季南方的拍卖还没结束,但看起来是一片光明。

“亿元时代”有备而来

日本从1988年开始到国际上重金购买印象派画品,但不久后经济萧条到来时,价格有少部分跌至拍卖值的50%,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中国的“亿元”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了?
“亿元时代”级经由1990年代至今的百万元、千万元时代,步步累积稳定增长而至。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的“亿元时代”并不存在泡沫,“亿元”是指大陆境内单件艺术品的拍卖价格。亿元的价格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历经17年,从1993年的百万级,慢慢过渡到千万级,然后上涨到亿级的,它是一块一块砖瓦的累积所至。
1993年6月20日,朵云轩首场拍卖会时,张大千《晚山看云图》拍到了143万,是1949年以来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最高价,同场任伯年《花鸟草虫册》104万元成交。1994年嘉德首拍张大千的《石梁飞瀑图》,以209万拍出,齐白石的《松鹰图》拍得176万。这四幅作品都是用百万元来计的。1996年嘉德拍出傅抱石的《丽人行》,据传这是傅先生赠予郭沫若的,成交价是1000万,但有些偶然。到了2000年后,用千万来定价艺术品已经很普遍了,去年的秋季大概近100件拍品是以千万元成交的,如保利拍卖的齐白石的《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页》9520万元,傅抱石的《杜甫诗意百图》,2005年前就拍到了6700万。可见冲击“亿元时代”已经相当有基础了。
所以说,中国收藏进入“亿元时代”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必然的。
国家大环境提供保障:61年和平无战事,30年经济飞增,15年市场逐步成形。
中国和平无战事已长达61年了。在战火纷飞、内忧外患年代,北京故宫的藏画打包放在箱子里,在全国各地“东躲西藏”,直到解放前夕流到了台湾故宫。
按国际惯例,拍卖事业的成熟取决于人均GDP到达1万美金的经济环境。1993年朵云轩第一场拍卖会时,竞拍者以境外买家为主。当前,我们人均GDP正在向3000美元进军,但在发达地区,聚集起来的能量应该超过香港这个650万人口的城市。佳士得、苏富比入驻香港就是1980年代初期的事;另外,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人群中一小部分进入了我们收藏界,国内慢慢出现了高端收藏人群,现在拍卖行的买家主体已经不是境外买家了。台湾收藏家早在2000年时,就抱怨抢不过大陆收藏家。现在大陆收藏家已经杀到香港、伦敦、纽约去买藏品。
从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发展的轨迹来看,二战以前的中心在伦敦,二战以后的中心在纽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行看好亚洲“四小龙”的兴起,入驻香港、新加坡、台湾,1990年代中期,就转到中国内地了。
最近,收藏界最权威的机构——欧洲艺术基金会,发布了《国际艺术品市场2007年到2009年全球衰退时期艺术贸易趋势》,称2009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是310亿欧元,比2008年下降了26%,而中国去年是42亿欧元,占14%,增长了12%。现在中国是位列世界第三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佳士得、苏富比从1994年开始就在上海开办事处,看好大陆市场,无奈中国《文物保护法》限制外国机构来大陆办拍卖会。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大陆从无市场到有市场。1949年后,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文物政策,由国家文物商店独家经营。
改革开放以后修订了《文物保护法》,1997年国家又推出了《拍卖法》,它使民间收藏、交易有法可依,使拍卖事业的发展和收藏事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所以我说“亿元时代”不是今天来到,明天也会到来。
审美本能和投资本能的相互渗透和激发助推了当今收藏热的一浪高一浪。
人有很多本能,对收藏而言,审美和投资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必然就推出浪潮。在法律不能保证有收藏权利时,人的投资本能是被压抑的。当环境变了,投资的欲望就会释放并形成一股很大的推动力。今天我们对收藏人群或称投资收藏者,或称收藏投资者,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中的族群,收藏也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了。
从经济学的原理来看,资本投向稀缺性资源时,才是最安全可靠的。艺术品不仅是稀缺性资源,而且是一个“价格模糊性”的产品。一件拍品从5万拍到500万,有人的主观喜好在里面。在拍卖场上,5万到500万是一个模糊地带,有人认为值10万,有人认为值100万,最后剩下的两个人从200万举到了500万,他们认为500万也值。而模糊价格产品和稀缺性资源的投资回报是相当大的,甚至被形容为“价值连城”。现在的收藏热,就是艺术品的投资功能被激发后的结果。
我们引进的英式拍卖行“温水煮青蛙”的魔力和媒体传播让收藏走出小众圈子。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传播改变了传统经营方式中的个别化和私密性,使之变得公开和普遍了。零售变成竞买了,个别的价格通过媒体传播,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比如,去年已经拍出了一张过亿藏品,大家就有价格参照体系了,轮到黄庭坚的书法真迹,叫到几个亿就很自然。
拍卖行是特殊商品的特殊交易方式。拍卖方式起源于古代巴比伦对奴隶的交易。200多年前英国人将特殊商品延伸到拍卖行。现在的特殊商品就是艺术品。目前世界上有三种拍卖方式,荷兰式拍卖是从高价位拍到低价位,如10万没有人要,叫价就降至9万,再没有人要,叫8万;日本人的拍卖会是每个人发一个小盒子,写好投标价,只有一次机会。而英国式的拍卖很有诱惑性,其魔力就像“温水里煮青蛙”原理。在拍卖行里,众手芸芸,你会自觉地朝上加费用,而且感觉很舒服。比如,我出价100万时,会自认为假如判断有错,至多亏了5万,因为有人举95万哩!就这样的心态慢慢会把很多人带入高潮,入场时只想出1亿的,到了现场2亿都有可能。而且很多人会自我安慰,看这么多人在一起加价,我出这个价格是有依据的,至少我以后可以略便宜些卖掉。
马未都说中国收藏有五次高潮,现在就是第五次高潮,而且是史无前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拍卖行和媒体的介入,把整个市场搞得非常热火。
因此,如果不是金融风波插队搅局,“亿元时代”可能前年就要提前到来了。
目前充裕的流动性和拍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亿元时代”到来的催化剂。
中国收藏“亿元时代”的到来,还有两个直接推手,一是目前充裕的流动性,二是出现了高价值艺术拍品。

艺术品的理性回报周期是8年,而非现在的“春播秋收”

当代艺术品有独创性和艺术价值。但当代艺术品最危险的是没有经过长时间检验,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作品也以名家作品为参照标出50万甚至更高的价格,就不符合市场规则。此外,一些当代艺术家对收藏家不够尊重,用流水线方式画画复制,缺乏对待艺术的严谨。当前由于某些拍卖行和商人的炒作引导,以为当代艺术是“黄金投资”。还有一些艺术家忽悠:中国人假如不买当代艺术,若干年后要到国外买回来。这些促使收藏者以重金投资当代艺术。
收藏兼有审美和投资的双重性,为了投资而收藏可以理解,但入行的心态要好,想立即有回报肯定不行。上海有个记者张志雄写过一本《长线价值——艺术品市场大势》,将艺术投资定位成一种长线投资,这非常准确。苏富比、佳士得认为,一幅画在拍卖行第一次出现到下次再拍的周期是8年。当然,在经济超常发展的现阶段可能也会有“春播秋收”,但作为艺术品投资,遵循长线才是可取之道,这符合规律。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8/12833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