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波先生是中国《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记者,主任编辑、“ 今日谈”、“ 人民论坛”栏目主编,在马立诚等提出“中日关系新思维”后,林治波率先撰文反对,是国内“反新思维”派代表人物。在2月26日于东京京王广场酒店举行的“第一届APF日中智慧交流论坛”上,本报记者采访了林治波先生。
问:马立诚先生最近在日本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日本不必对中国谢罪》,认为日本不必再向中国谢罪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林:我绝对不能同意这个观点。日本的所谓“ 谢罪”反反复覆说了很多次,其实没有用过“ 谢罪”这个词,而是用的“道歉”呀、“添了麻烦了”、“反省”呀,说了很多次,但这里的程度不一样,有的好一些,像村山富市说的就好一些,有的完全在那里客套,是一种应付场面的语言?不是一种正规的语言,很能说明问题的是那次江主席来访问的时候,要求他们把“ 谢罪”写在书面上,结果让他们拒绝了,而在这之前小渊给韩国在书面上做了道歉,这在道理上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最大的受害国就是中国,要道歉的话首先应该向中国道歉,结果他没有做到,他的道歉是泛泛而谈,诚意不够,也不是一种正式的道歉。
问:听人说邓小平说过,如果甲级战犯分祀的话,他也可能去靖国神社献花圈了,但是现在中国有很多人说甲级战犯分祀的话还有丙级战犯、丁级战犯等,如果分祀了,而小泉首相又去参拜了靖国神社,中国方面能不能接受呢?
林:这是一些技术性的措施。我听说分祀的难度也很大,因为这里不光是甲级的,还有丙级的、乙级的,数量更大,分祀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也不大可行。我觉得更可行的办法是另立一个祭奠设施,另立一个公墓。我个人认为,不代表中国也不代表外交部,如果另立一个不含有战犯的国家公墓,中国人不会说什么,这是日本的事情。如果按照分祀的方法来处理的话,这个结果也比参拜靖国神社轻,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而是程度上要轻,而现在的性质是最严重的了。而像分祀这样的技术性的措施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实际根本的问题是历史认识问题。
问:据传说胡锦涛上台以后,提出了“ 对日关系要有一个新思维”的说法,是否真的有这种说法?
林:胡锦涛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他说的都是“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他说中日之间要顾全大局,要绸缪长远,他说的是这个话,他从来没有说过中日之间要有一个新思维,这是马立诚自己的语言。他的这种“新思维”,我的理解就是新的战略性的思考,如果你过去是错的,那你有必要实行一个新的思维,那么你过去是错了吗?“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是错的,这是很正确的一个观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这完全是一个有逻辑关系的战略思考,这个战略方针很对,没有必要再搞一个新的东西。
问:据我所知,胡锦涛主席在会见小泉首相和其他一些日本重要的政治人物时,从来没有具体地谈过靖国神社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林:中国人有个传统,就是见面大家客气,不就一个问题发生争论,这是我们中国人一个习惯,不要给日本人一个误解,好象他观点改变了。他没有改变。这是中国人顾全大局的一种思维,既然是友好嘛,求同存异嘛,咱们先把这个“异”放在一边,咱们先说好的,不提不意味问题不存在,肯定还是存在的。
问:马立诚先生最近在日本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日本不必对中国谢罪》,认为日本不必再向中国谢罪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林:我绝对不能同意这个观点。日本的所谓“ 谢罪”反反复覆说了很多次,其实没有用过“ 谢罪”这个词,而是用的“道歉”呀、“添了麻烦了”、“反省”呀,说了很多次,但这里的程度不一样,有的好一些,像村山富市说的就好一些,有的完全在那里客套,是一种应付场面的语言?不是一种正规的语言,很能说明问题的是那次江主席来访问的时候,要求他们把“ 谢罪”写在书面上,结果让他们拒绝了,而在这之前小渊给韩国在书面上做了道歉,这在道理上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最大的受害国就是中国,要道歉的话首先应该向中国道歉,结果他没有做到,他的道歉是泛泛而谈,诚意不够,也不是一种正式的道歉。
问:听人说邓小平说过,如果甲级战犯分祀的话,他也可能去靖国神社献花圈了,但是现在中国有很多人说甲级战犯分祀的话还有丙级战犯、丁级战犯等,如果分祀了,而小泉首相又去参拜了靖国神社,中国方面能不能接受呢?
林:这是一些技术性的措施。我听说分祀的难度也很大,因为这里不光是甲级的,还有丙级的、乙级的,数量更大,分祀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也不大可行。我觉得更可行的办法是另立一个祭奠设施,另立一个公墓。我个人认为,不代表中国也不代表外交部,如果另立一个不含有战犯的国家公墓,中国人不会说什么,这是日本的事情。如果按照分祀的方法来处理的话,这个结果也比参拜靖国神社轻,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而是程度上要轻,而现在的性质是最严重的了。而像分祀这样的技术性的措施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实际根本的问题是历史认识问题。
问:据传说胡锦涛上台以后,提出了“ 对日关系要有一个新思维”的说法,是否真的有这种说法?
林:胡锦涛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他说的都是“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他说中日之间要顾全大局,要绸缪长远,他说的是这个话,他从来没有说过中日之间要有一个新思维,这是马立诚自己的语言。他的这种“新思维”,我的理解就是新的战略性的思考,如果你过去是错的,那你有必要实行一个新的思维,那么你过去是错了吗?“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是错的,这是很正确的一个观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这完全是一个有逻辑关系的战略思考,这个战略方针很对,没有必要再搞一个新的东西。
问:据我所知,胡锦涛主席在会见小泉首相和其他一些日本重要的政治人物时,从来没有具体地谈过靖国神社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林:中国人有个传统,就是见面大家客气,不就一个问题发生争论,这是我们中国人一个习惯,不要给日本人一个误解,好象他观点改变了。他没有改变。这是中国人顾全大局的一种思维,既然是友好嘛,求同存异嘛,咱们先把这个“异”放在一边,咱们先说好的,不提不意味问题不存在,肯定还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