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万叶集》中深耕中日比较文化 / ——记潜心研解“日本诗经”的梁继国教授 / ● 本报记者 宇默
日期: 03年12月2期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两国间在文化比较学方面有着许多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日本国立茨城大学人文学部的华人学者梁继国教授,在中日比较文化的研究领域中正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梁继国出身于中国山西,1977年3月入黑龙江大学学习日本语言文学,1980年毕业后在大学担任日语教学工作,1985年赴日本立教大学攻读文学研究博士课程。梁继国在学习中发现了中日文化间许多水乳交融的妙处,本着研究大和民族的精神应从其源头开始的想法,他开始从日本上古时期的文学入手,主攻方向定在了《万叶集》。
  《万叶集》可以说是“日本的诗经”,是其最古老的一部和歌总集,集4~7世纪日本社会各不同阶层的和歌作品4000余首。由于当时日本没有文字,全歌集均采用中国的汉字表记而成,因此给后人阅读、欣赏、注释造成极大困难,成为谜书。日本学者对《万叶集》的研究可谓精细有加,炉火纯青,但他们大都忽略了其中作表记用的中国汉字的功用。此外,由于韩国学术界近年来对日本文化研究的加深,出现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但许多研究结论显现出片面性。例如认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经由韩国发生,所以是被“韩化”过的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
  面对以上现象,梁继国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对大量资料对比、分析,找出中华文化施加主体影响的有力证据,发表的相关论文与学术成果令日本学界侧目。梁继国指出?一般认为,《万叶集》中使用的汉字只是起到标音符号的作用,但他在研究对比后发现,文集中许多起语法作用的虚词汉语,实际上也大量沿用了其汉字的本来意思。由此推断,古代《万叶集》和歌记录编集成书的过程中理应有中国人参与。在把大量所使用过的汉字按中国古代汉语本意还原后发现,与古代江浙一带的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
  关于《万叶集》的汉语翻译工作,有许多知名学者都作过。他们或选用五言七律形式,或直接采用白话文处理,从而忽略了日本诗歌靠节奏来表述感情的传统。梁继国的译法重点突出了“全、融、准”的特征,在注意保留《万叶集》诗歌原本的形体与节奏感的同时,加入了中国诗歌的押韵与韵律的手法,并配以美轮美奂的语句力求让中国读者能充分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日本诗歌,体现出译者自身文学修养与感悟中日文化融通方面的极高造诣。
  梁继国在谈到多年研究的感受时指出,日本文化的吸收力强,像《万叶集》等文本用其它民族文字记载本民族语言的做法,世界上独一无二。但日本自己民族的内向性太强,外来文化一旦变成自己的东西后,只习惯于作孤芳自赏,而很难被外民族理解与欣赏。
  梁继国从1998年起在国立茨城大学任终身制教授。目前为止,他已发表了专着5部,专业论文40多篇。梁继国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作学问方法,针对日本有人提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已消失,而在日本发扬光大”的论调,他举出儒家文化中“ 易姓革命”、“忠孝难两全”等论点,指出日本在研究儒家思想上的局限性。另外,梁继国在学术讲演中,还多次纠正过不少投资中国的日商的片面观念。他说:“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场,而且也是最大的世界市场。中国人是顾客,顾客就是上帝。只有先认清这一点,才有可能在中国投资成功。”
  目前,梁继国教授的学术研究方向也转移到当代中日关系的领域。谈这方面问题时,他意味深长地指出:“要解决现代社会与学术方面的许多问题,不了解古代的事物是绝对不行的。对古代学术问题的研究应服务于当代的交流与合作,这是中日学术界必须直面的课题。”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7/335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