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宣部衰变成一把钝刀” / ——大陆新闻自由主义者焦国标访日谈
日期: 06年03月2期
   本报记者 杨文凯

  受独立中文笔会资助,由日本草思社接待,中国大陆新闻自由主义者焦国标于2月26日来日,进行为期半月的访问。焦国标曾任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2004年因写作《讨伐中宣部》一文,倡导自由的新闻舆论环境而受到海内外关注。目前,焦国标已离开北大,成为自由写作者。本次访日,是他在2004年年末访问美国之后的又一次出访,他把呼吁日本媒体关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设定为个人的出访使命。2月28日,焦国标面向日本媒体举行了记者会见;3月3日,他又在外国特派员俱乐部出席了见面会。其间,焦国标也接受了本报专访,畅谈了他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
  身型瘦弱、气质文雅的焦国标现年42岁,曾获河南大学古汉语音韵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1996年,他担任《中国文化报》记者;2001年,任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在北大,他主要从事新闻和时事评论的写作教学。2004年4月,他写出了具有轰动效应的长篇时评《讨伐中宣部》。
  焦国标介绍说,中国现在有600多个院系开设新闻课,但大部分教新闻时评的老师自己不写评论。为了把教学与写作相结合,焦国标尝试写作新闻时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也为了从立论、逻辑、语言等技术层面为学生提供写作实例。焦国标写了数年时评,期望自己的言论和观点能形成具体的社会影响,对社会现状带来改善和改观,为此,他为自己的时评写作设置了3个要求:抓准问题,批透现象,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法。他认为,个人的新闻时评写作是有社会效果的。
  2004年,有感于中国舆论环境的压抑,焦国标萌发了写作《拯救中宣部》的念头。后来,他觉得“拯救”的力度不够,于是改名为“讨伐”,整个写作的语调就这样定下来了。该文大约写了3个月,于2004年4月初通过Email群发给朋友们徵询意见,有一位朋友把文章贴在网上,《讨伐中宣部》一文开始在网络空间流传。香港及海外的媒体,或全文刊载,或节录选登,造成了影响。此后,香港的纸面媒体如《亚洲周刊》、《开放》等刊出了该文,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焦国标本人是在北大校方找他谈话后,才知道该文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焦国标承认,写作该文之初,潜意识里就希望能产生社会冲击,对于可能带来的政治压力和风险有过预想。但文章流传出去后,蔓延发展起来形成一个事件,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预想的范围。校领导和院领导曾找焦国标谈话,希望他不要见外国记者,不要再写时评了。焦国标对学校的立场表示理解,但不服从。他认为校方在他与中宣部之间起了缓冲作用,但最后学校在他去美国访问的问题上还是给出了自动离职的处分。2004年11月,焦国标访问美国,在东西海岸做了8场演讲,讲解了中国的新闻现状和舆论环境。有海外华侨建议为他募捐,被他拒绝。他认为海外华侨为国人捐钱,在孙中山的时代已经全部捐完了,他将靠自己的写作继续生活。
  焦国标认为,中宣部对媒体限制主要通过两种渠道:1、管人事,委任总编。对人事拥有绝对控制权,实际上就是任命了检查官。2、审内容,组织专门的“阅评小组”对新闻时政类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把关。焦国标指出:“阅评小组”由退休人员、老干部、老教授构成,新闻经他们品尝把关之后,再去喂给全国的男女老少、东西南北的不同读者,这种逻辑是非常荒谬的。对于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社会来说,这种做法是一个劣迹。
  最近,围绕《新京报》和《中青报/冰点》等一系列媒体整肃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焦国标表示,中宣部对媒体的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是发挥作用的,但从前是一刀两断,现在则是切不断,理还乱。焦国标将此形容为“中宣部已经衰变成一把钝刀”,这也是他写过的一篇文章的标题。焦国标认为,中国的媒体正在争取更大的自由,但目前尚难触及媒体环境的结构性改变,只能以地方开始,从报纸起步,对发生的事情就事论事,扩大话题的社会影响力。
  对于媒体的自由化与商业化的利弊,焦国标谈了看法。他认为,媒体环境自由化,可以允许各种声音都出来,比如一方面有反日的舆论,另一方面也有亲日的声音,在自由的环境中达成舆论平衡才是健康的平衡,像目前这样由中宣部一手维持的舆论平衡是脆弱的、危险的平衡。新闻走向自由化,既涉及管理,又涉及公众的素质,但自由化和理性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只要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就是进步。焦国标自我定位成一个“新闻自由爱好者”,也是一个“人权志愿者”,他在访日期间的一切言行都是从这个立场出发的。
  谈到目前陷入低谷的中日关系,焦国标也表示忧虑说,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在过去几年来成为中日关系一个过不去的坎,我的个人看法是,靖国参拜只能当作一件事来对待,不能上升为两国关系的瓶颈。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这件事上谈不来,不能全体都不谈。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为现在活著的人服务,不是为了历史是非而存在——对中日政府而言,道理是一样的。日本用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种方式来对抗中国的民族主义,拿大刀对长矛,是低层次上的对抗。如果以民主、自由、人权来对应不健康的民族主义情绪,也许会更有效。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7/1651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