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从有化无再从无化有 / ——老留学生谈创业
日期: 05年12月4期

本报记者 孙辉

   戴志坚的脸虽气定神闲,而他的眼神里却透着一种坚韧、一种一往直前、一种不肯让自己稍做停顿的自励。对株式会社的社长戴志坚的采访不用“设计”,话题问到一半就不必说了,等待他给你一个最直接、最到位的回答。
   1980年,戴志坚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派留学生来日本留学,一直到1991年,他的日本生活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先后读过数学系、机械系、电子系。读书期间他出过书,走过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46个,也游历了大半个美国和欧洲诸国。
   学生时代的戴志坚就认为,人生的财富应该在30岁之前是有形化无形,30岁之后是无形化有形。也就是30岁以前的人不应该追求财富,即使追求财富,能追求到的也非常有限。如果把物质财富演变成知识、见识,这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无形的财富。等到把无形的财富转化成有形的财富时,能量将是无限的。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学生是对知识积累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戴志坚来说是比较漫长,但他没有把自己关在学校这个封闭的象牙塔里,在学生时代他就积极接触社会。在学生时他虽然也有非常可观的打工收入,但在当时并没有储蓄,全都用在学习和旅行上了。
   1991年,已取得工学博士学位的戴志坚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回国做教授,二是留在日本。充溢在他胸膛里的理想是做实业,他最终选择了留在日本。在日本就业时他又面临具体工作的选择,一是到野村综合研究所做研究或咨询工作,另外一个则是到松下公司做实际的技术工作。戴志坚看到,中国正处在难得的高速发展时期,制造研发业将来在中国也一定大有作为。戴志坚选择了松下公司。当时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即入松下就是为了学习。
   虽然戴志坚在松下时获过多项专利,发表过多篇著述,但是炽热的理想和去实现理想的不可遏制的冲动让戴志坚在4年后毅然离开了松下。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作为一个老留学生、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戴志坚认为,留学生要在日本社会找准自己的坐标的确不易。第一步要走的就是如何做人,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表面上的人才第一是要学问扎实、懂技术,第二是要懂日语。但这仅仅是表面上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人~,而社会、企业实际上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懂技术懂日语,还应该对日本社会有所了解,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为人。
   KYOCERA的创始人稻盛和夫曾说过:“人生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戴志坚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他表示,在一般跨国企业里能力是指知识、技术能力和语言能力。但这仅是一个因子,而另外一个因子——热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热情是人的原动力。比热情更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因为能力和热情可能只是一个“量”的多少,最多是“零”,不可能成为一个负数,而思维方式则可能是一个负数。如果一个人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他在一个团队里可能就会起到破坏作用。所以说对人才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技术表面,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热情,最重要的则是思维方式。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7/1521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