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雁
近日,世界病理学界传出一则喜讯,旅日华人学者、日本国立筑波大学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科范江霖副教授,率领课题组在C反应蛋白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人体遭受细菌感染即大量产生的标记蛋白,它发现于70年代,近年作为心肌梗塞、脑梗塞发病的预测因子,一直为医学界广为关注。但是CRP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元凶——动脉硬化间的关联性仍不十分明确。然而由于CRP在治疗心肌梗塞、脑梗塞等世界高发成人疾病中的潜在作用,关联药界、医疗器具界的巨大商业利益,因而近年来CRP一直在世界病理学界是一个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范江霖副教授及其课题组运用大量的家兔动物模型证实:C反应蛋白(CRP)不仅仅是作为判断炎症反应程度的临床指针,更与动脉硬化本身密切相关。在已诱发动脉硬化的家兔模型血中CRP水平为对照组家兔的28倍,并发现大量的CRP特异性存在于人心肌梗塞患者血管病变部位,从而给临床的动脉硬化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范江霖教授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利用转基因家兔模型进行脂蛋白、脂质代谢以及人类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研究工作的学者。
此项研究已被世界病理学界的权威学刊──美国病理学杂志于9月22日刊载,立即在世界病理学界引起轰动,美国病理学杂志并为此特别召开新闻发表会。在同期的特约评论中,该领域的权威人士、德国学者Jan Torzewski博士给予其极高的评价,称这是一项在人类动脉硬化疾病预防与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的成果。CPR的研究也因此成为本年度医学界最受注目的热点之一。
范江霖副教授,1983年毕业于中国延边医学院,1992年来日进修,取得日本佐贺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曾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旧金山大学作客座研究员。后在筑波大学从事基础医学、实验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范江霖副教授介绍,以往他的研究工作多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实用性不强,近年来,他的研究工作开始向实用性、临床应用方面转变,为此特地在选题前听取临床医生的建议。此次率领课题组在C反应蛋白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就是转向实用性研究后的一个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