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越文化鸿沟 多理解 少误解 / ----“中日交恶中尴尬的在日华人”读者座谈会座谈概要
日期: 05年07月3期
      □ 本报专题报道组

      本报于第574期刊发了《情系两国 处境尴尬──中日交恶冲击华人生活》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很多读者来电话、传真或电子信件,反映作为生活在中日夹缝中的在日华人,在中日关系陷入低谷时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的一些尴尬事情。也有读者呼吁在日华人应发挥优势,促进中日间多沟通,多交流,多理解,少误解。为此本报特别召开了读者座谈会,各界读者代表纷纷就此发表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张宇蓝(C&S株式会社社长):反日游行发生以后对在日华人的确产生了一些影响,比如一些常去中华料理店用餐的日本人改去其它日本餐馆,但类似情况毕竟是少数。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个群体当中是出格的,没有办法符合这个群体的要求,很自然的会让人觉得你不合群,和你是否是中国国籍关系不大。作为中国人首先不要想我哪里被歧视,要首先想我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
      其实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抱有好感的日本人也不少,很多日本人都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太太是中国人、亲属中有中国人、去过中国留学的学生等等。走到今天,中国和日本的很多文化已经融合在一起了。比如说中国料理店很多都是回头客。如果这些日本人讨厌中国,肯定不会去吃中国料理。
      反日游行在日本造成较大影响,和日本媒体的报道也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在游行中被砸的那家日本料理店,后来是他旁边一家酒店的中国老板在自己的店里帮他募捐,最后把店修好的。再比如那位在上海被打的日本留学生,救他的是他的中国同学。这位留学生回到日本,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说道:“其实自己也很矛盾,因为打我的是中国人,救我的也是中国人。”
      王东(《华人周报》主编):实际上很多国人对日本文化并不是很重视,了解得很少。中国在有关日本方面的宣传、教育很多是想当然的。比如说我们是文明古国,日本从我们这里学到很多东西等等,导致中国人对日本文化也有一种想当然的认识。
      其实用一句诗来形容中日两国文化尤为恰当,“ 虽一衣带水,犹隔千里雾”。北京和上海还有很多文化不同点,何况是两个民族,实际上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并不比中国和美国小。
      反日游行对在日华人的冲击肯定会有,但影响的确没有那么严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日本,国际化、文明程度已经很高。现在的日本社会对外国人还是比较客气、宽容的。
      比如说去年亚洲杯,日本足协虽然也不开心,但一再表示会尽量地去理解中国。再比如几个月前在??进行的日本和朝鲜的比赛,可以说日本和朝鲜比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更加不好,但在比赛进行过程当中,没有任何人发出怪声,奏两国国歌时全场观众起立。日本球员受伤时朝鲜球员也会主动把球踢到场外去,等日本球员恢复好了再继续比赛。上海申花、山东鲁能来日本打比赛时,现场观众也没有任何不礼貌的行为。比赛之前,网上也曾有日本球迷说,我们要像我们的球队在中国比赛那样,哄他们的国歌。但更多的日本人会留言指责他说:你是在给我们日本丢脸。
      其实在很多方面,日本人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我们没有必要再奢求什么了。中国人遇到不顺心的事,首先要反省自己,然后去理解对方。
      在日华人也应该注意,要记住你走在哪里代表的都是中国,在日本所做的一切都不要给中国人丢脸。比如说不要在电车中大声打电话等等。回国时要向国人多宣传真正的日本,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人家对我怎样怎样。
      上次回国时看到堂兄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在抵制日货,把书包中的日本文具一概扔掉。像这样的盲目仇恨就很容易偏激,中国这样发展下去也很危险。仇恨是毒化人心灵的一种东西,中国人要早日超越仇恨才好。
      罗华(日中文化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 ):因中日关系变冷,不少在日华人面对这种情况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释两国关系。而孩子常常无所适从,在学校常常感到孤独无助。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不刻意提起中日关系问题,不给孩子思想限定框架。我的孩子和日本孩子发生矛盾、碰到问题时,我的处理方式是就事论事,决不把问题提升到国家关系、民族歧视上去。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就事情本身而言,孩子在学校与同学之间的问题多不是因为国家关系、民族歧视造成的,没有必要把事情提升到两国关系的高度。日本孩子之间也存在磕磕碰碰,如果因为一些小事动不动就认为是国家关系造成的,潜意识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就会给孩子思想里造成阴影,孩子也会无所适从。
      现在,我的孩子爱日本,但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小儿子曾告诉我:“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豪。”我问为什么,小儿子说:“今天老师问我擅长什么,我告诉老师我会说中国话,老师夸奖了我!”
      我的女儿在高中的作文题目是《我能为周围的人做什么》。我的女儿写道:我想宣传我的祖国。生我的是中国,养我的是日本,我爱这两个国家,更希望这两国家世世代代友好……
      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也会经常发生矛盾,不可能把问题放在国际关系上。那么,我们为什么又把在日华人与日本人、日本社会之间的问题扩大化呢?从子女教育上看到,在两国关系不正常的情况下要解决我们的尴尬,作为在日华人在处理生活问题时,要就事论事,不要把问题扩大化。
      吴琼(东京工业大学博士生 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副会长):我觉得现在中日关系缺乏两个层面的交流。第一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第二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交流。具体到我们在日华人、刚来日本的留学生,缺乏的是我们与日本社会的关系、与周围日本人之间的交流。
      融入日本社会并非容易的事情,对留学生而言,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就是生活在日本的社会中,又不能融入日本社会。我刚到日本公司打工时,常有隔阂感,甚至会和日本人发生摩擦。起初认为是政治原因造成日本人排外,对中国人有偏见、歧视。
      后来发现,并不是两国政治问题。日本人有较强的集体主义意识,他们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自然就很默契,也很快就协调起来,似乎相互关照是一种应尽的义务,互相之间义不容辞。加入他们的这种默契,对刚来日本的留学生来说几乎是望尘莫及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日本社会抱有抵触情绪。特别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常会把其归因为日本社会对中国人的不公,甚至上升到政治角度,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要想融入日本社会,首先要了解日本社会的特点,还要理解他们的国民性,再去让自己接受他们的特点,亲自按照他们的礼节去做,用句成语来说那就是“ 入乡随俗”,最重要的就是与他们保持那块社交至宝“ 信赖关系”。要达到真正地融入日本社会,就是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文化和国民性介绍给日本人,让他们理解我们的国家,理解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以达到互相理解,起到一个国际桥梁的作用。
      侯红叶(东上线中国语教室讲师):我是教中国语的,生活圈子几乎全是日本人,日本学生常会提起中日关系的尴尬问题。
      我认为,在日华人是连接中日民间关系的最前沿。中日两国关系在这种局面下,更需要我们来促进中日双方民间的理解。
      中国人“反日”,应该是对日本一些做法反对,更确切地说是对日本政府的一些做法持一种反对的态度。不能一概地讲对日本的一切都反对。
      中国人抗议日本政府不反省历史的同时,是否认识到,战争给人类的教训不是增加仇恨,而是以史为鉴,为人类共同的幸福开创未来。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中国也逐渐强大起来,我们的心胸是否要和国土一样宽广;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修养是否应和我们的文化相符。
      对于在日华人来说,我们不能要求日本社会怎么做,唯一能做的是树立自身的形象。我们要充分认识、理解日本社会,包括国家法律、生活习惯等,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学习、工作与生活,为华人社会在日本的形象、为中日关系友好写下美丽的篇章。
      “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诗句是鲁迅先生满怀深情地在《题三义塔》中写到的,综观中日关系的发展,从心底敬佩鲁迅先生的远见和博大胸怀。在日华人是否也应该为两国早日相逢一笑泯恩仇尽微薄之力呢?
      王云海(一桥大学法学教授):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日本国民还是比较有教养的,无论法制观念还是人权观念都是很强的。所以未必一发生反日游行,马上就反映到了日本一般国民对待华人的态度上。在日华人遇到不顺心的事,首先要分清是来自于对我们的歧视,还是一般相处之中的正常矛盾。
      如果是歧视要坚决说清,比较严重的可以找警方,警方无法解决还可以诉之大使馆。如果是生活中正常的小摩擦,也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民族高度。总之不能太敏感,如果太敏感,心理压力就会增大。
      因为战争中中国是被害国,所以对日本提出一定要求是正常的,但不能太去指责对方,因为毕竟是两个国家,我们不可能像下命令那样让他们来按我们的标准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也一定要提高,要走向文明、超脱小农意识,和国际接轨,要从中国50年、100年后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待中日关系。不能单看眼前,比如比赛前奏日本国歌时起哄就觉得很满足,最后损的都是自己的形象。
      在日华人还需要对两边发出呼声,呼吁国人超越仇恨,呼吁日本对做错的事情有一个正确态度。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5/1240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