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武宪)在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像彩电“画王”的复制品“画玉”等模仿品占据市场日趋严重,几乎已达以假乱真的地步,令中国消费者难辨真伪,而且打着“日本制造”的旗号到处招摇,让日本企业一年受害总额已高达一兆日元以上。经济产业省为此从今年8月起开设了面向日本企业的咨询窗口,并与中国官方取得了沟通,强化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与对非法复制的取缔。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去年对在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所进行的书面调查显示,在450家作出回答的日资企业中有54%的企业因复制品在中国境内流通而遭受损失,而从中国进口了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达52%之多,受害总额超过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达8.7%,而像商标权、创意权等受害则更是数不胜数。另外从中国商标工作年度报告显示,2003年共有2万6000起侵害商标权行为发生,其中海外的名牌商标权受害达2029起,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仅有42起。
经济产业省为此开设了“模仿品。盗版对策统合窗口”,并与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沟通,要求通过海关及搜查部门强化对模仿复制品的取缔,并为日资企业介绍中国律师及调查会社。眼下随着数字家电的飞速发展,像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使用的电池的模仿品也层出不穷,而且还发生了多起爆炸事故,引起中国消费者对日本企业产品的恐慌,而且爆炸后很难区分真假,对企业的形象有较大的影响,令日资企业十分头痛。现在不少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已开始向中国各地海关做宣传说明工作,而且中国海关也十分配合,认真地取缔假冒伪劣产品,使得日本企业的权益受到了保护。许多日资企业认为仅仅向中国提出请求是不够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有与中国相互配合才能双赢。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去年对在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所进行的书面调查显示,在450家作出回答的日资企业中有54%的企业因复制品在中国境内流通而遭受损失,而从中国进口了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达52%之多,受害总额超过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达8.7%,而像商标权、创意权等受害则更是数不胜数。另外从中国商标工作年度报告显示,2003年共有2万6000起侵害商标权行为发生,其中海外的名牌商标权受害达2029起,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仅有42起。
经济产业省为此开设了“模仿品。盗版对策统合窗口”,并与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沟通,要求通过海关及搜查部门强化对模仿复制品的取缔,并为日资企业介绍中国律师及调查会社。眼下随着数字家电的飞速发展,像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使用的电池的模仿品也层出不穷,而且还发生了多起爆炸事故,引起中国消费者对日本企业产品的恐慌,而且爆炸后很难区分真假,对企业的形象有较大的影响,令日资企业十分头痛。现在不少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已开始向中国各地海关做宣传说明工作,而且中国海关也十分配合,认真地取缔假冒伪劣产品,使得日本企业的权益受到了保护。许多日资企业认为仅仅向中国提出请求是不够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有与中国相互配合才能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