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东爱”和“村上”背后的流行潜规则 / ◆ 申 文
日期: 04年01月4期
  虽然哈日哈韩之风,在中国已走下了潮流的风口浪尖,度过了充满炫耀意味的时尚标签阶段,那些万紫千红的头顶和肥硕无比的烂牛仔裤,亦如当年招摇过市的厚重如砖的第一代“大哥大”一样,正从最浅薄的流行层面上被轻易抹去,但是,日流韩流本身并没有因此退潮,反而随着物质产品和文化商品的大量涌入而日益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感觉。
  文化传播,简而论之,不外乎物质产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三种层面,中国与日本在历史意识形态上存在严重对立,但在现实的价值观念上未必没有妥协的可能,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会淡化甚至消解意识形态分歧。当今中国民间时掀反日浪潮,抵制日货有幸再一次成为备选策略,但只要理性而现实地考察一番,就会发现,一衣带水、近在身边的日本所拥有的成熟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现代生活场景,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中国大地四处开花。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物质产品风靡中国之后,新世纪以来,日本的文化商品和生活方式也在中国进入了新一轮普及推广阶段。
  以《东京爱情故事》为发韧的日剧狂潮,以村上春树为标志的流行小说,以Play Station为代表的电子游戏,瞬间成为中国城市新贵和时尚少年的最爱。日式24小时便利店,日式回转快餐,日式休闲服饰等,迅速勾划出都市崭新的风景线。还有日本式的服务理念、流通方式、经营模式,包括以日本为代表的精致、典雅、舒适,讲求个性的私人空间,无不浸润到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当大量来自中国的低端生活产品覆盖日本的时候,日本也在更高层面的审美趣味、产业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影响着中国。这种并不对称的双向交流,表现为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不是满脸正义的民族主义者能够断然阻挡或改变的。
  在历史上,日本曾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启蒙者和中转驿站。20世纪之初,寻求转型的中国文化,尤其在人文、社会、经济,乃至现代自然科学中,有一大半的术语和概念来自日本。没有经过日文汉字的创造性转译和传播,中国的近代文明几乎难以言说。时光流逝百年,在21世纪之初的今天,日本的时尚潮流和精神文化依然具有吸引力,并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和平崛起、奔向小康的中国社会,这种似曾相似的过程丝毫不让人陌生。
  如此巨大的社会事实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确实有激进的反日浪潮,但来自日本的现代生活流和时尚文化流却更为汹涌。当一小部分热血人士视日本为复活军国主义的洪水猛兽时,更大多数的新生代却在和风细雨般的日本文化中感受并学习生活本来应该拥有的意义。无论是东京、北京、上海还是香港、台北,当同龄人无一例外地都沉缅于“数码暴龙”(Digital Dragon)的交换配对时,当一代年轻小资们非“东爱”即“村上”时,意味着一个话语共用、情感共通、价值共生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以往的百年、千年甚至更久,中国与日本的友好交流时期远远长于战争对立时期。所谓“交流”,本质意义上的行为预期就是彼此对照,互相影响。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里,无论是物质流、文化流,还是资金流,都会遵循“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自然法则,全球化时代更为这种潜规则创造了条件。中国人能够迅速接触并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心甘情愿地接受顺势影响而不是刻意地逆势抵制,这就是发展,就是提升,就是人间正道。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4/400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