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文凯)针对中国和日本分别举行的大规模舆论调查显示,两国国民了解双方国家以及中日关系的信息,接近90%的人是通过新闻媒体获得的。这表明在提高综合认识、改善相互理解、促进中日关系的过程中,媒体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媒体发挥的作用让人难以忽视。为此,有关媒体作用的分组讨论会,也成为第二届“东京-北京论坛”的重头戏。
朝日新闻社欧洲总局局长木村伊量、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刘北宪分别担任日中双方主持人,庆应大学教授添谷芳秀、NHK解说主干今井义典、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本座长小林阳太郎、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北京大学副教授范士明、《中国日报》香港版主编张一凡等日中人士参加了讨论。
添谷芳秀认为,在日中相互认识的情报源上,媒体的作用处于突出地位,不可忽视。大部分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但100%的日本人自我定位为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如果双方国民以悖离现实的错误认识作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对对方的认识,非常令人担忧。因此,在日中关系中,现阶段媒体应该发挥的作用,与其说是促进理解,不如说是解除误解——媒体应还原社会的多样性和市民化。
熊澄宇指出,以世论调查结果为依据来讨论中日关系和媒体作用,是从传统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研究,显示了决策者和社会的进步。但调查数据、问卷设置等,也是经过媒体影响的结果,与现实性也有距离。因此,调查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却不是最终结论。
身处当今社会,如何看待媒体?熊澄宇提出了他的见解:现代社会有三大核心要素,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大众传媒。媒体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凝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首先,现代传媒有多种形态,从大众传媒到分众传媒,各不相同。纸质传媒影响公务员、高级知识层;音像传媒影响普通大众;网络、移动通讯等新媒体影响青年一代、活跃人群。其二,现代媒体有多种声音,媒体可以反映政治家决策、企业利益、学者分析、民众感情。从一到多的声音,是社会进步;其三,媒体具有多种功能,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以外,现代媒体除了报道以外,还有教育、文化、科技、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效果。中国人对日理解,在新闻媒体以外,还从图书、电影、音乐等其他途径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四,媒体产生多重效果,受群与发布者之间有距离。“接受-思考-质疑-反对”这个接受模式很正常,很普遍。媒体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只要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思考,就会有对有错。
因此,在当前的中日关系困境中,媒体怎么办?熊澄宇认为,媒体作为社会良心,在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包括想不想、能不能、做不做3个层面。想不想,指媒体在报道中有没有考虑到中日两国人民希望友好的愿望,那些违背民意民望的报道,或无心办错事,或有心办坏事;能不能,指媒体的能力,包括认识、理解、传播能力,不同媒体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媒体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会受到政治、经济、市场利益各方面影响;做不做,指媒体是否有行动推动中日关系向健康积极的方向转化。
范士明在发言中认为:新闻媒体的作用,更多地反映出当前国际关系和双边关系变化的结果,比如说在柏林墙倒塌过程中,媒体具有作用,但不是根本作用。媒体可以加强或减弱某种趋势,但不会造成趋势本身。媒体的作用是果,不是因。
提高综合认识 改善相互理解 / 认识并发挥媒体作用
日期:
06年08月2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4/19128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