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推动新华人小区的形成与发展
日期: 05年05月3期
  ◆ 申 文
  日本的传统华人小区,主要围绕着横滨、神户、长崎三大中华街集居而成。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华人来日留学、生活,出于各种客观原因,一开始就没能像老华侨那样聚集起来,而是赁屋而居,分散在日本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这种现实同时呈现出正反两种效应:一方面,新华人得以更加主动积极地融入日本社会;另一方面,新华人长期无法形成以文化和心理共通感为归属的居住小区。
  80年代,日本开始向外国人开放公共住宅团地;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人出现“都心回归”倾向,位于都市近郊的大型公共住宅迎来了不少持有在日长期安居意向的新华人。最近10年,以公共住宅团地为中心的新华人集住化倾向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这个话题并不仅仅具有研究价值,其本身仍然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在日新华人小区的形成和发展,已经从中现出端倪。
  “小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首先提出的社会学重要概念,费孝通等燕京学人在30年代初已把“小区”概念引进中国,可中国真正重视并展开小区建设,还是90年代以后的事。日本是小区建设领先的国家,有成熟的小区模式。新华人在日生活期间,虽然错失了国内小区共建的火红10年,但也感觉并享受到了日本的小区环境和小区服务。随着时间流逝,有中国特色的新华人小区开始在日本自然形成,令人欣慰。
  小区作为地域人群的生活共同体,一般需要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1、小区有以一定的概念或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生活人群;2、小区有人们从事社会或生活活动的地域界限;3、小区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4、小区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5、小区居民在感情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容易形成“我是某小区人”的归属感。由此可见,小区的要素或内涵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如生活人群、集约住屋、服务设施等;软件内容有共同概念、文化氛围、心理认同等。在日本围绕公共住宅团地形成新华人小区,硬件部分可充分利用日本现有设施,软件内涵必须由中国人自身创造。目前,诸如川口芝园团地、京都伏见区向岛新团地、大宫东宫下团地、熊谷玉井团地等,都有数百中国人集居而形成了新华人小区雏形,这是华人社会值得瞩目的新阶段。华人聚集多了,会给团地生活带来中国气息——中华物产的经营活动、华人孩子的教育活动、华语文化的传播活动、华人住家的休闲活动,纷纷开展起来,既带动小区文化的活跃,又在无形中扩大着新华人小区的影响。
  团地生活对旅日华人来说,究竟是一种过渡型居住状态,还是可持续居住状态,有待社会发展事实来判明。但在团地生活中成形的新华人小区应该不会灵光一现。尽管流动性是华人社会的突出特点,但流动性对于公共住宅的华人小区来说,同时意味着流进和流出两种可能。一方面,随着在日稳定人口增加,利用公共福利政策,进住公营团地的华人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流进人口将为新华人小区增添新鲜气息;另一方面,随着华人由稳定走向小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会推动部分华人在日购房建屋,流出公营团地的华人住户可能会有新的集结,更可能把华人小区的文化气息播散到日本各地。
  小区犹如星云,诞生于无形之中,却在不断的自然运行和膨胀中形成巨大能量,吸引着有有相似条件、有共同属性的人们汇聚到一起。新华人小区酝酿十余年,迄今终于出现了受到社会关注的几处据点,恰如星星之火,值得全社会予以呵护和珍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4/1134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