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西泠印社百年华诞喜迎四方朝圣寻根 / 百年名社传播千年印学 / 本报记者 杨文凯
日期: 03年11月3期

  中国最著名的金石篆刻艺术团体──杭州西泠印社,於2003年11月18日迎来建社100周年的盛大庆典。以中国篆刻书画界为主,包括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澳洲、美国、英国等世界各地的相关人士将云集杭州孤山,一起到举世仰慕的印学殿堂去朝圣或寻根。
日本是海外与西泠印社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之一。在日本的西泠印社,中国人社员和日本人名誉社员人数都居海外之首,且西泠印社创始人丁辅之的後裔丁如霞一家也已旅居日本多年,受到注目。据 解,自发报名前往杭州参加西泠印社百年庆典的日本团队超过15个,人数近500名,这已成为年内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
  据悉,自10月25日至11月2日,北京已提前推出了“西泠印社百年华诞特展”。11月18日,杭州将举办“庆祝西泠印社建社100年大会”暨“西泠印社百年纪念碑”揭幕丁式,同时,“西泠印社百年社庆大展”也将开幕。11月19日,还将召开“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同时还会举行篆刻书画现场创作交流活动。11月20日,西泠印社将召开建社百年以来的第十一次社员大会,共商西泠印社今後的发展大计。
  西泠印社成立100年来,虽屡经风雨,却始终保持著中国乃至世界印学研究中心的崇高地位。西泠印社拥有举世惟一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更有一大批声名卓著、造诣深厚的金石书画名家加盟其中,前人曾有“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的赞誉。西泠印社被学术界称为“天下第一名社”,在东瀛日本也是影响持久而深远,佳话不断。

一、百年西泠坚守印学
本位,声誉隆盛

  西泠印社创建於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当时4位书画篆刻同仁丁仁(1878-1949)、王 (1880-1960)、叶 (1866-1948)、吴隐(1886-1942)共同倡丁发起。西泠印社的建社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这个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西泠印社在建社10周年之际,於1913年春天公推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为西泠印社奠定了至高的起点。此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故宫博物院审查委员、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等先後担任过西泠印社社长。1980年代,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大师沙孟海出任社长,1990年代由书法大师赵朴初任社长。西泠印社现任社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在百年西泠的历史上,其社员包括李叔同、胡镬、金明斋、锺 申、丰子恺、马公愚、潘天寿、傅抱石、王个 等众多名震中外的著名学者、艺术家、收藏家和鉴赏家,使得西泠印社的招牌含金量极高。
  西泠印社长年坚持以专家为主,建立纯学术团体。近年来,虽有地方政府希望西泠印社能拓宽门户,走群众路线,扩展为大众化的民间社团,但西泠印社在举棋之间依然保持专业学术团体本色。西泠印社自1983年後每5年召开一次社员大会,发展新社员历数年不过一次,人数有限。西泠印社审批新社员要求严格:1.须由两名社员联名推 ;2.在篆刻上有明确的师承关系;3.篆刻上有造诣,印学上有研究,在艺术或学术上有突出成就。迄今,西泠印社的正式社员不过300人左右,现在申请中的後备者有200多人,想要晋身西泠印社正式社员可谓长路漫漫。今年,为纪念建社100周年,西泠印社在年内一次性吸收了40馀名社员,在海外也发展了数十位名誉会员。这是惟一一次特例,日本方面从中多有收益。

二、丁氏家族後裔百年
寻根,感慨万千

  西泠印社创建当时,4位发起人不过二三十岁,风华正茂。其中,丁仁与吴隐在十馀年後成为儿女亲家,由丁家四公子迎娶吴家小姐,膝下小女,名叫丁如霞。丁如霞的父亲解放前在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任职。解放前夕,父母去了台湾,把丁如霞留在上海,由小姑扶养长大。小姑是丁仁最小的女儿,所以丁如霞成为丁、吴两家最直接的继承人,并对家族史与西泠印社的关系,有了深刻的 解。丁如霞一家已经旅居日本十馀年,虽然生活和工作与金石篆刻已无直接关系,但回想起祖上的文化功业和西泠印社的创建和发展史,依然感喟良多。
据丁如霞回忆,祖父丁仁(字辅之、号鹤庐)出生於杭州头发巷5号的祖宅“八千卷楼”。丁氏家族世代书香,曾拥有4座藏书楼,收藏文澜馈书,藏书多达8000卷、故称“八千卷楼”。光绪皇帝曾赠匾“嘉惠士林”,并赏与丁氏先人四品顶戴殊荣。丁仁25岁时,与同好四人一起创建了“西泠印社”,并捐出丁家在杭州孤山买的一块土地作为社址。由於该地邻近西泠,故取名“西泠印社”。
  丁如霞指出,祖父丁仁终生从事文化保护和传播事业,曾任中华书局董事。丁仁一生的文化贡献有三:1.创建西泠印社;2.研究商卜文(甲骨文),发掘整理右籍;3.主导创制欧体聚珍仿宋版活字,捐赠给中华书局,後又首创仿宋活字,对现代印刷和文化传播贡献良多。1949年5月,丁仁临终前听著解放军进攻龙华的炮声,叮嘱家人要把西泠印社捐给人民政府。
  丁仁对於西泠印社,关心备至,呕心沥血。他历年散财收集西泠八家印章,不遗馀力。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延及杭州,“八千卷楼”毁於战火。当时丁仁正在上海中华书局任职,闻讯骑兵入驻故宅,急令二儿丁政平星夜绕道赶回杭州,抢救出历年收藏的西泠八家印章500馀方。翌年,丁仁将印章精拓成册,用恭笔小楷详注每方印章说明,辑成《西泠八家印存》手稿本,艺术¤值和历史¤值极高。在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丁如霞一家在日本以“丁鹤庐研究会”的名义首次出版了这本珍贵的印谱,并邀请目前西泠印社在世社员中惟一一名由两位发起人推 入社的最老社员、中国篆刻界泰斗高式熊先生题名。《丁鹤庐西泠八家印存稿》终於得以面世,不仅是丁如霞一家百年寻根的最好祭礼,也是在日华人献给西泠印社百年庆典的最珍贵礼物。
  丁如霞的外祖父吴隐,字石潜、号潜泉,不仅是西泠印社的发起人之一,更以“精治印镌碑、善精制印泥”而闻名。吴隐最早做出“潜泉印泥”,後到上海开设上海西泠印社分店,并建立了上海印泥厂。如今,日本进口的90%的西泠印泥都来自上海,实在也是受惠於吴隐的贡献。
  西泠印社百年诞辰,促使丁如霞回忆起了百年家族史。她惊讶於日本书画篆刻界对西泠印社的崇拜,对丁仁、吴隐等创始人的景仰,同时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多发掘一些被历史湮埋的珍贵材料,继承先人遗志,为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印谱之後,日本“丁鹤庐研究会”还计划出版由吴昌硕题签的《鹤庐清玩.百果册页》画册和甲骨文遗编等,以飨後人。

三、日本与西泠印社
历史渊源悠长
现实关系深厚

  西泠印社建社後,得到了国内许多金石书画家的响应,纷纷入社。海外名家也慕名而来,这其中尤以东瀛日本的篆刻家入社最早。西泠印社的早期会员中就有两名日本社员:长尾雨山和河井仙郎。
  长尾雨山(1864-1942),高松人,明治35年到上海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长尾与吴昌硕亲交,故参加了西泠印社。河井仙郎(1871-1945),京都人。明治33年去中国拜访吴昌硕,1906年他第三次访中时被吸收为西泠印社最早的日本人社员。
  1927年,日本雕刻家朝仓文夫铸造吴昌硕 质胸像,远渡重洋 赠西泠印社,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美谈。此後,由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战後中日非正常关系,日本与西泠印社的交流被迫中断。1983年,日本书道篆刻界的关东和关西两大泰斗——小林斗 和梅舒适被吸收为西泠印社名誉会员,并於1988年成为西泠印社仅有的两名终身名誉理事。20年来,西泠印社发展了14位日本人名誉社员,再加上今年扩大吸收7人,现在日本共有21名名誉社员,居世界之首。
  小林斗 编著有《中国篆刻全集》(40卷)和《中国玉玺集》等著作,本人又对西泠印社时有捐献,受到注目。据称,小林斗 曾於1998年拍买购得吴昌硕一方名章“西泠印社中人”,他在今年印社百年华诞之际,作为贺礼捐给西泠印社。据称,今年89岁的小林在日本书道印学界德高望重,本人又是河井仙郎的授业弟子,与西泠印社有著明显的师承关系,但小林近年来在肯定中国古印学的同时,或有一些看轻或贬低中国当代印学的言论,也狻引起西泠印社同仁的非议。
  1980年,由当时的《读卖新闻》社社长,日本电视台会长小林与三次倡议,重修了吴昌硕胸像。1988年,日本举办过大型“西泠印社展”,并印制发行了精美画册。在西泠印社百年华诞的2003年,从5月开始,日本全国各地的书道和篆刻团体就纷纷举行了自发的纪念活动,并组团在11月赴杭州参加百年庆典活动,其热情之高,超出了常人想像。
  分析认为,西泠印社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的象徵。西泠印社在日本声名远播,在专业 域内几乎家喻户晓。日本人积极参与西泠印社百年庆典,是带著一种朝圣的心情而去的,也足以印证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和广泛。

四、西泠印社中国人
社员在日本

  西泠印社社员总人数不过300,弥足珍贵。过去十馀年间,来到日本的正式社员共有5人,散居在日本各地。他们是大阪的陈茗庐、陈波,名古屋的邹涛,东京的吕军、晋鸥。今年百年庆典之际,西泠印社又在日本发展了两名中国人会员:静冈的黄教奇和东京的梁章凯。目前,西泠印社在日本共有7名会员。
  在日本的西泠印社社员,大都来日十年以上。资格最老的陈茗庐1984年成为会员,其社龄已近20年。来到日本的西泠印社社员,在日生活和工作大都离不开篆刻和印章,他们在日本或主办篆刻教室,或从事艺术经营活动,或在大学里讲课,教授汉语和篆刻,或在日本的文房四宝商店里供职,任中国担当等。西泠印社社员的身份,为他们带来了超过其他人的专业信誉,往往能得到日本人的尊敬,同时也证明著他们在篆刻艺术方面的功力高人一筹。
  一部分在日中国人社员表示,西泠印社是金石篆刻的最高殿堂,能成为社员十分令人自豪。但艺术最重要的是自身刻苦进取,入会後若不努力,也会被淘汰,也会默默无闻。在日本,西泠印社的对日工作还做得不够。西泠印社须以功力深厚的作品,让日本看到当代中国篆刻的最高水平,而不是以一些不成熟的创新之作来自毁清誉。据 解,在日会员大都会在建社百年之际回到杭州西泠印社,去重温中国金石文化的气脉和精?。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3/303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