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变化中的中日关系与台湾要因 / ——听冯昭奎研究员谈中日关系
日期: 06年04月3期

  ■ 本报记者 杨文凯

  著名中日问题专家冯昭奎先生,4月15日在日本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举办的研究会上,结合冷战以后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对当前陷入低谷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冯昭奎还提出了“从美国因素来看,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有相似性”的命题,对我们认识和把握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走向,颇具启发走向,颇具启发意义。

  ◆ 以下是冯先生讲演内容记要 ◆
  冷战终结,导致了中、日、美对付“苏联威胁”的共同战略需要消失,中日政治关系失去了一个重要纽带,日本国内政治与社会思潮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需要继续利用作为冷战时代产物的美日同盟,并为同盟寻找新的战略对象。恰好,因经济力和国防力显著增强引起美日担心的中国,逐渐成为美日求之不得的对象“置换”的首选目标。
  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的外因,通过日本国内左翼与右翼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发生作用。日本国内政治日益“右转”,在外交方面“傍美”,在军事方面“联美”,中日关系在小泉内阁时期呈现出复交以来最为困难的局面。

  一、冷战终结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冷战终结使中日政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方向,也带来了中日各自国内的变化。日本“1955体制”分崩离析,国内政治日趋右倾化,对美对华关系日益失去政策平衡。日本左翼力量衰退,导致了对华友好力量的削弱,右翼势力增强,则推动了不希望看到中日友好、不肯承认侵略战争历史的政治势力和舆论势力的上升。
  世界冷战结构瓦解,前苏联解体,造就了美国在世界上“独大”局面。其“独大”地位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经济,2、军事,3、科技实力为后盾,4、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5、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美国不能容忍在世界上出现另一个有能力挑战其霸权地位的大国。在东亚地区,美国对付中日两个大国的策略就是拉一个打一个。
  对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来说,“威胁”往往是一种主观上的需要。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所谓“日本威胁论”在美国曾盛行一时。近年来,为了使日本国民支持政府的对美结盟政策,美国先利用朝鲜核问题,唤起日本国民的危机感。随著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美国又利用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论”,促使日本越来越接受“日本需要保护”、“只有美国能够保护日本”的公式。
  美国对日本的“提拔”正符合日本实现“政治大国”、“普通国家”的需要。美日同盟出现了“军事一体化”和“目标全球化”的势头。当然,美国并非真心要帮助日本走向强大和“坐大”。这种态度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美国对日本“入常”口惠而实不至。美国出于全球战略需要,对日本既提拔又控制。日本走向“普通国家”的最终障碍其实在美国。

  二、中国崛起和日本的反应

  中国连续28年保持了9.6%增长率,这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实属罕见。中国崛起成了世界各国人士纷纷议论的话题。中国“崛起”的含义有五:其一,“崛起”这个动词的“时态”尚出于现在进行式的开始阶段;其二,中国崛起依然是一种趋势和预测;其三,中国全面崛起将是一个漫长过程,依然具有不确定性,实现全面崛起比经济上崛起需更长时间;其四,中国崛起与东亚崛起分不开;其五,中国崛起决不会以他国的衰落为条件。
  直到大约到1998年前后,日本仍然重视对华关系,想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发挥“中间人”作用。但90年代中国经济持续繁荣与日本持续低迷形成鲜明反差,使日本感受到一种“全方位”的冲击。正如已故东京经济大学名誉教授刘进庆先生所说:“日本人在内心里很苦”。日本对中国崛起的心理反应,既有类似西方现实主义学派的思想因素,又有日本独有的心理因素:其一是危机感特别强;其二是日本社会固有的等级观念;其三是日本有“周边心态”,担心被边缘化。
  为了阻止中国在“国际等级结构”中超越日本,小泉政府比所有前任更愿意接受对美从属的不平等级地位。由于地缘政治的缘故,日本比美国更多地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压力。对小泉政府来说,借力美国是为了实现“普通国家”目标,应对中国的发展才是日美同盟更现实、更重要的目标。小泉坚持参拜甲级战犯成了欲与中国对抗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三、美国对中日交恶的复杂心态

  布什政权既然担心中国的崛起,当然更担心一个将要崛起的中国与一个已经在经济上崛起的日本接近。对于布什来说,让亚太地区的两个大国互相掐架是维持美国领导地位的最有效办法。当然,中日关系也并非越坏越好,这里有一条底线,这就是中日关系恶化不能损害美国的利益。
  美国长期以来对中日历史摩擦的基本态度是作壁上观。但是,近来美国的主流舆论对小泉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结论感到不安,甚至布什总统对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导致日中、日韩关系紧张也表示不胜其烦。在外交上,美国对中国和日本采取“两点论”,既需要日本与之结盟,也需要中国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和跨国威胁方面同美合作。与之对照,小泉政府却对美中两国采取“一点论”,事事都向美国表忠,而对周边外交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轻狂态度。

  四、中日交恶的最大受害者是当事者

  近年来小泉政府利用中日政治交恶、猜疑加深、民意疏远的局面,竭力在日本国民中制造“中国是可怕的国家”的印象,采取了“对美一边倒”方针。尽管如此,日本国内围绕著“对美一边倒”,还是“重视对美关系同时也重视对亚、特别是对中关系”这两条路线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对于美国来说,一个“亲美入亚”的日本较之一个“亲美脱亚”的日本,更加符合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但是,日本的国家利益与美国的国家利益远非完全重合。
  中国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无意与美国分庭抗礼。面对美日等国对中国即将崛起的长远影响的猜疑,中国完全可能通过和平发展与致力于实现“和谐世界”的外交实践,取得“增信释疑”的效果。中日经济互补性很强。日本已经是,并将继续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必将成为中日两国新的“共同战略需要”和关系纽带。
  近年来,由于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致使两国政治关系日趋恶化,中日关系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中日两国应该防止从1972年复交以来发展起来的“双赢”关系陷入“双输”境地。

  五、从美国因素看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的相似性

  根本上说,美国和日本都不愿意看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统一。从美国因素来看,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其一,中日关系和两岸关系都面临著美国因素;其二,美国希望中日关系“不即不离”,两岸关系保持“不独不统”;其三,对中日,美国既要牵制中国的发展,也想对日本有所约束;对两岸,美国同样是既要牵制大陆,也要约束台湾;其四,美国在中日历史分歧和两岸重大分歧方面,都扮演著一种的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角色;其五,在美国,无论对中日关系还是两岸关系,都存在著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冯昭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爱知大学客座教授,在中日关系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国内外具有影响。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1711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