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解决政治基础中日全盘皆活 / ——专访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郑必坚
日期: 06年04月1期

■ 本报记者 杨文凯

  新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3月23日-24日在日本京都召开。中方首席委员,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现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先生,于会前在东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等问题,发表了看法。郑必坚强调,过去不是中国强日本弱,就是日本强中国弱,现在是中国和日本都在发展,都走向强大。这是一个极好的千载难逢的新局面,中日应该抓住新机遇,带动亚洲地区取得和平与繁荣的新成果。以下是郑必坚先生的意见主旨:

  一、有关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郑必坚指出:迄今为止,中国人经历了长久的艰难岁月。远的不说,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就在极度艰难困苦中奋斗、前进,这是历史事实。在这样一个长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有什么基本的要求呢?我认为有两项:1、中国人希望国家独立,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得到保障,这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如果这个前提没有了,中国就不成其为民族、国家,就没有立足世界的资格;2、中国人希望能够发展,希望国家走向工业化、现代化;中国人渴望能够过上富裕的、文明的、使人全面发展的生活。这两项要求,反映了从1840年至今超过1个半世纪多少代中国人的真实愿望。
  在追求和实现这两个基本要求的进程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一个转折点。经过了109年奋斗,中国真正独立了,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有了一个前提条件,让中国人能够努力去实现后一项要求。但是,追求发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用什么样的手段?是扩张还是侵略?中国人认为不应该这样做,也不能够这样做,因为这只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也给自己带来灾难。中国人从自己的痛苦教训中明白,自己在过去109年里受到过种种欺侮和压迫,遭遇了大规模流血,而中国绝不会把灾难加给别国人民头上。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历史上没有扩张过一寸领土,没有在外国驻军一兵一卒——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
  与此同时,中国人从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与世界交往,展开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员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没有大规模的交流合作,不以市场为基础,中国人要富裕是办不到的。所以,从1979年开始,中国决定改革开放,这是一项重大决策。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最终决定把自己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脱离,并在这个进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曾经有人担心,中国经济不发达,开放以后会不会被外国资本侵蚀掉呢?我说不会,中国有独立的主权,有自主的道路,有自己的制度。从1979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27年,超过1/4个世纪,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中国从最初开放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14个城市,到开放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到目前东西南北中全部开放,改革开放达到了一个空前、广大、深入的广度和深度。
  改革开放这条道路,对中国和世界是否有益?事实证明这是“双赢”,这种局面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今天,中国人的两个基本的历史要求都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交流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中国的国民经济规模GDP在20世纪实现了翻两番,到2020年还要翻两番,不过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刚超过1700美元,还处于中下水平。
  对于中国问题,我一直提倡做两道数学题。一是做除法:无论多大的国民财富,除以13-15亿人口,都会显得很低很少;二是做乘法:无论看起来多么小,多么不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乘以13-15亿人口,都会成为世界级的大问题。所以,中国人对自己走过的道路,面对未来发展的前景,是清醒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方面,中国人在过去1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历史要求正在实现中,而且已取得历史性成就,达到历史性高度;另一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相比于世界人均水平还差一大截。
  中国继续发展,当然要走和平道路——中国人在和平条件下发展,并用发展去维护和平,这是唯一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目标实现了,就叫做“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的经济联系良好,政治关系和整体的国际关系也是稳定的。中国人诚心诚意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人认识到民族复兴的任务,不仅在经济发展,更深刻的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5大文明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这就是我们治国理政、和平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

  郑必坚表示:中日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这最简明不过了。中日两国相距这么近,特别在二战以后,日本发展成一个经济强盛的重要国家,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也得到很大发展,中日两国从上层政府到民间社会,形成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达到了中日关系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但中国对中日关系的期望,不止于已经达到的成就,而是希望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邓小平先生对此已讲得非常明确了。
  从我个人亲身经历的感受出发,胡耀邦总书记访日时,与中曾根首相达成共识,组建了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当时,胡耀邦认为中日两国21、22、23世纪都要友好下去,但是先要把21世纪做好。现在我担任了新一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的中方首席委员,希望能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力量。我认为,中日要实现世代友好的愿望,根据两国情况,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其中政治基础尤其重要。
  中日友好为什么需要政治基础呢?因为两国关系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日有2000年的关系史,可以说1950年以上都是友好史,但在1894-1945年之间,中日之间血流成河——必须探究其中的原因。以前,中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强大的时候,没想过侵略日本;而日本实现工业化后却有了扩张的要求,想骑到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头上。这种情况,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历史,但并不遥远,依然有现实性很强的切肤之痛。如何正确对待这段历史,是一个政治问题。解决这个政治问题的方法是: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中日两国领导人曾就此达成了若干共识,但在实行过程中有曲折,当前的曲折使两国关系陷入了人们不愿看到的境地。
  日本的小泉首相连续5次参拜供奉著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的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虽经中方多次交涉,却完全置之不顾,在中日历史的巨大疮伤上不断撒盐,完全不尊重中国人作为受害方的感情。胡锦涛主席在去年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指出:中国人以史为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得到教训和借鉴后方能开创未来——这就是中日友好政治基础的核心问题。
  目前,中日关系虽然冷却,但中国对日友好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依然在鼓励发展,促进友好,这就是顾全两国关系的大局。中国政府对于国内的任何过激行动,是不赞成的,并给予合理处置,这与日本政府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政府以劝告和抑制为主,坚持中日友好的基本方针。今后,中方依然重视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关键在于日本政府能否改弦更张,改变错误的历史态度,抓住新机遇,开辟新未来。
  我想在此再提一个观点:中国和日本任何一方的单独发展,都不是好状况,我们希望看到中日都发展、都强大的局面。目前,中日正处在这样一个极好的千载难逢的新机遇面前,是否能把中日关系同东亚、东南亚、亚洲、亚太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亚太新和平、地区新繁荣的结果?如果中日两国能抓住机遇,这当然是可能的。关键就在于在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核心问题上,维护历史共识,日本的首相和政府领导人停止参拜,这是对历史负责,也对未来负责。这个问题一解决,中日关系全盘都活了。
  本届新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把政治基础作为中心话题,委员们本身就是好的表率,将求大同存小异,为改善两国关系提出积极建议。我们还要做一个中长期的展望,扩大交流领域,推进合作进程。我们还赞成双方互办“中国文化年”和“日本文化年”,2007年日本主办世界华商大会,还会联系一个“中国年”,目的都是为了增进中日社会各界的相互了解。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1685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