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鼎沸民生下的落寞民权
日期: 06年03月3期

  ■ 申 文

  年年两会,今又两会。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按时举行,依然备受瞩目。
  两会期间,参政议政的代表们在社会民生方面话题鼎沸,却一律对民权政治的要求背过脸去,莫置一喙。这种充满中国特色的现象并非今年独有,只是由于民生议论不断喧哗和高涨,益发反衬出民权话题的冷清和寂寞。在中国,权利受到万众竞逐,更是奇货可居的东西。然而,“权”和“利”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民生是浮出水面的社会表象,民权才是主导民生的根本力量——事实显示,权力的归属和利益的获得,至少在今天的中国尚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无涉,这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居民。
  两会之前的舆论环境是严峻的:民间抱怨“改革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思想界忧思“改革再次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有责任感的地方官员痛批“行政十弊”,中央高层则警告“决不能犯下历史性错误”。对于28年改革得失利弊的反思和辩论,将在两会前后,成为2006年中国社会最重要的话题。
  当前中国的社会民生,可以用“三农问题”和“三座大山”来概括。三农问题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三座大山包括看病难、学费贵、楼价高。中国社会的私有财产日积月累,不断扩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既得利益者手里;中国社会的公共产品日益稀缺,比价昂贵,真正的负担落到了普通大众肩上,不堪重负。中国的行政经费在25年里暴涨87倍;中国的大学学费也在20年里增加了25倍。中国经济成长昂首阔步,中央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人民币,而城乡落差、区域发展落差、社会成员收入落差却持续扩大,形成了难以填埋的鸿沟。温家宝总理在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为农民开出三大优惠政策:1、从今年起9亿农民无须再交农业税;2、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3、到2008年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救助制度。媒体迫不及待地称颂为“德政”,却没有人指出这是现代社会公民本来就应该享有的权利,中国的农民不需要施舍。
  单纯的财政让利和经济措施,成为本届两会改善民生的主要结论,也成为政府年内施政的主要方向。但只要“一切向权靠”和“一切向钱看”继续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权”和“利”集中为寡头占有而不为民众所有,那么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的每况愈下不会得到根本改善。
  孙中山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主张耕者有其田,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即使中国不把“三民主义”作为终极奋斗目标,至少也可以视作一个参考。所谓“民权”的核心,就在于人民拥有政权,政府享有治权。当年的理想是靠政治革命来实现“民权”,用如今的话语来表达,就是通过政治改革来普及民主和民权意识。中国的两会年年开,但回避政治改革和普及民权的话题已成习惯——执政者心安理得,社会大众见多不怪,结果养成少数人的执政“霸权”。
  人大和政协两会热衷讨论民生,热切开出药方,用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然无可厚非,然而两会若能进一步展开民权讨论,不只关心少数人的私有财产权和物产权,而是兼顾大多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尤为当务之急。民生与民权可以截然分开,各说各话吗?28年的改革经验再次说明这是痴人说梦。“权”与“利”是同一事物分别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里的不同表现方式。人民大众没有“权”,就无法保护自己的“利”,或者即使短暂获“利”也会被再次剥夺,比如徵地、拆屋、移民、下岗、上学、看病等等,因弱势而受损害的永远是没有权利的大多数。所以,两会的作用不惟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不止步于问题讨论会,应落实为决策实施会——靠民主,用法制去解决问题。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1658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