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新闻综述 2005年中日关系在2004年“政冷经热”的基础上继续下滑,呈现出明显的“政冷经凉”倾向。尽管2005年是战后6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之年,抚今追昔,继往开来,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反思责任,履行义务的最佳时机,但中日关系却没能在这个难得的历史时刻出现令人期待的转机。
2005年的中日关系,表面上因为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而陷入冰点,实质上却是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中日两个大国在本地区进入了激烈的利益调整和关系重组时期。《中文导报》回顾一年来的报道,总结归纳出2005年中日关系十大新闻,以为中日关系史留影存像,增添脚注。
一、中国在四月爆发大规模民间反日游行。中日关系严重失衡,走到历史转折期。
为反对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史实,同时阻击日本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企图,中国民间反日游行于4月9日首先在北京拉开帷幕。4月10日,广州、深圳再次爆发万人反日大游行;4月16日,以上海为首的八大城市同时发生大游行,反日风潮蔓延各地。
中国各地反日游行中表现出的过激行为,令人惊骇。日本驻北京大使馆、驻上海总领馆相继遭到袭击,建筑物受到程度不一的毁损;各地的日资商铺、餐厅和日货成为受打击、遭抵制对象。日本指责中国纵容过激民族主义,町村外务大臣访中提出道歉和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则表示有关责任全在日本,拒绝道歉与赔偿。经过协议,中国方面在年末以“恢复建筑物原样”名义,修缮日本使领馆。
中国发生大规模反日游行,是最近数年中日关系每况愈下,中国民间对日不满情绪的总爆发,已经对中日关系走向产生深刻影响。
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内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死扣难解。
小泉首相于10月17日,利用秋大祭首日之便,前往靖国神社进行了他上任以来第五次参拜。
此前,大阪高等法院对以台湾立法委员高金素梅为首的台湾原住民发起的“讨还祖灵、控告小泉”诉讼进行二审判决,认定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公职行为,违反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原则。有碍于法庭的违宪判断,小泉在第五次参拜时,竭力营造一种私人参拜的形象和氛围,但小泉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行为本身,不仅受到有异议的在野党和国民的批判,更对战争受害国人民的历史情感造成持续伤害。中国驻日大使王毅指出:在损害中日关系方面,小泉首相必须承担历史责任。
小泉屡教不改的参拜行为,引起中韩等国强烈反感,也使日本希望重开日中首脑会谈的想法落空,日本在亚洲陷入越来越深的外交孤立。
三、日本自民党在邮政选举中大获全胜。小泉新内阁强势布局,牵制中日关系。
小泉率自民党在9.11众议院解散选举中大获全胜,实现一党独大,第三次小泉改造内阁于10月31日发足。首相小泉起用右翼政坛代表人物安倍晋三出任内阁官房长官,安排鹰派人物麻生太郎担任外务大臣,形成了对亚洲强势外交的“铁三角”。外界视新内阁为“靖国参拜内阁”,是与中韩展开外交对抗的内阁。
上任后的安倍强调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则于12月7日公开发表日本的外交战略,除了表明日美同盟关系优先,日本是亚洲的榜样以外,更指责中国军事“不透明”,希望中国不要做“说不的势力”,应成长为“建设性势力”。中国对此予以批驳。
另一方面,在大选中落败的在野民主党选出前原诚司担任新的党派代表。前原诚司在年末访美和访中的外交行程中发表演讲,同样指责中国军事“不透明”,明言中国是日本的“现实威胁”。前原发言,表达了新生代政治家们对日本与中国关系的看法,颇有代表性。中日关系面临着比时人预想更长的暗夜,缺乏改善的转机和预兆。
四、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统计报告显示:在2004年,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对日贸易总额,占日本进出品贸易总量的20.1%,达到22万0205亿日元,首次超过了占18.6%的日美贸易额。
相对于日本在2004年位居欧盟和美国之后,跌落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事实,中国则历史性地上升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显示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在上升。日本财界普遍认为,伴随着日中贸易继续扩大,中国大陆单独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的时日为之不远。有识之士更呼吁,以前瞻性眼光来看,两国政府有责任为5年、10年后更大规模的中日贸易搭建交流平台。
五、中国人员往来跃进400万人时代。中国团体访日签证地区扩大至全国,中日进入双向旅游大时代。
据估计,2005年的日本赴中观光访问人次可达360万,中国人访日人次可达80万以上,中日人员往来将扩大到450万人的年度规模。
以爱知世博会吸引海外游客为契机,中日政府达成协议,在2005年7月25日全面开放中国公民团体访日签证,访日签证发放地由原来的八个省市开放至全国。中国公民团体访日的市场规模从3亿人以下一下子扩大为13亿人。日本观光部门希望在2010年,中国公民每年赴日观光人数能达到300万,成为日本推行“观光之国”政策,实现年间吸引1000万海外游客目标的最大支持。
六、中日首脑终年不相往来。两国高层在第三国会面,握手难融冰。
小泉首相屡次参拜靖国神社,为改善中日关系设置了客观障碍。中日最高首脑自2001年10月以来没有实现双边互访长达四年多时间,形成了中日邦交史上,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异例。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日本首相小泉,在印尼举行亚非会议期间,假第三国的国际会议场合,于4月23日举行了2005年中日高层唯一的一次会谈。这也是胡锦涛继2004年底在智利首都圣的亚哥举行的APEC会议上会见小泉之后的第二次会面。胡锦涛对改善中日关系提出五点主张:1、严格遵守中日关系三大政治文件;2、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3、正确处理台湾问题;4、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分歧;5、扩大双边交流,加强民间友好。但由于小泉屡屡坚持参拜的正当性,中日首脑会谈仍走并行线,高层握手难融冰。
此前,中国总理温家宝在3月份全国两会的闭幕式上,也对改善中日关系提出三原则和三建议,表示中方愿意创造条件,促进中日高层互访。但由于小泉的一意孤行,坚持靖国参拜,使中国看行动期望落空,中日高层互访在2005年依然付阙。日本希望藉“万博外交”邀请温家宝总理访日计划落空;中日最高层在年末的釜山APEC会议和吉隆坡的首届东亚峰会上,都擦肩而过,冷脸相向。中日关系遭遇前所未有的冰川期。
七、日本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中国说“不”,日本闯关失败。
2005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也是联合国改革的关键之年。日本希望通过本次联合国改革的机会,申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实现成为政治大国的夙愿。
6月7日,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此前的6月1日,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明确表示,中国将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四国联盟”决议草案投反对票。后由于美国也提出不支持“四国联盟”中除日本以外的其它国家“争常”,最终使日本的“争常”计划夭折。
日本争常失败,也是小泉外交的失败,显示小泉外交根本没有综合性的外交战略。日本在争常关键时期,却刻意促使日中关系和日韩关系复杂化,最终在国际上受到钳制,无法如愿以偿。
八、中日东海油气田开发纷争悬而未决:共同开发?对抗性开发?
中国自2003年8月开始,着手开发春晓油气油。2004年6月,中日外相会谈。日方提出春晓油气油接近日中海洋中间线,可能引起“吸管效应”,希望中方提供开发区域海底地质构造数据,遭中方拒绝。随后日方开始在日本主张的日中海洋中间线日本一侧展开海底地质调查。尽管中日双方在2005年3月28日、5月30日举行了局长级会谈,但双方意见仍处分歧,对共同开发缺乏共识。
7月14日,日本经产省宣布正式向能源开发会社“帝国石油”发放东海油气试验性开采权。日方设定的三个开采海域明显针对中国正在开发的“春晓、断桥、平湖、天外天”4个油气田,中日东海能源纷争可能进一步升级。
10月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越南。中越就南海资源问题达成了和平谈判、合作开发意向。中日解决东海油气纷争能否从中得到启示,备受关注。
据了解,东海油气储量达77亿吨,可供中国使用80年,而日本界定范围内的油气资源也足够日本使用100年。中日能源争夺战,是中日对地区主导权之争的具体化和表面化。
九、中日经贸关系由“中国特需”转向“中国风险”。日企把投资视野转向印度、越南等国。
日本经济产业省7月1日发表2005年《通商白皮书》,用了约1/3的篇幅,长达20余页,对中国经济做出分析,提出了“中国风险”(China Risk)的概念。白皮书强调,日本企业应放眼整个东亚的重要性,在投资行为上做好“中国+1”的准备。2005年《通商白皮书》,对近年日企投资中国热潮敲响了警钟,并将影响日企投资中国的决策方向。
《通商白皮书》发表时机,适值中国国内爆发“反日游行”之后,日本企业同时出现了“在中国投资风险难测,应该把投资转向东南亚国家”的论调。目前看来,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具有替代性,BRICS国家则对中国的“世界市场”地位有冲击。日企在2005年出现了把投资转向越南、印度等国的明显倾向。中日经贸关系面临考验。
十、吴仪访日拒见小泉,拂袖而去,引发中日激烈外交摩擦。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爱知世博会“中国馆日”期间访问日本,成为2005年冷却的中日关系中一个难得的亮点。
吴仪访日期间,小泉在国会答辩中明确表示,靖国参拜是日本的内政问题,无须外国干涉,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和愤怒。访日的吴仪于5月23日突然取消了原定与小泉首相的会见安排,紧急回国。中方事后解释此举是为了避免会面时可能出现不愉快局面;日方则指责中方缺乏外交礼仪,这种做法对日本人来说有些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