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石
11月9日,本报记者在日本外务省中国课采访了外务省中国课课长泉裕泰,泉裕泰就目前的中日关系和中日交流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以下为采访摘要。
泉裕泰指出:最近中国方面有一个有关日本的抽样调查,其中回答不喜欢日本的有70%-80%,包括不喜欢日本和很不喜欢日本的人。当问题问道:你为什么不喜欢日本,你关于日本的消息是从哪里来的时,回答从爷爷、奶奶那里听到的,从杂志、报纸、电视等媒体里听说的,大概占80%-90%;而从自己的接触和经验了解日本的,只占10%左右。当问到你对日本感不感兴趣时,有占95%的中国人回答感兴趣,不管好不好,总是感兴趣。从这个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有占95%的中国人对日本感兴趣,但是他们中有许多人没有自己有关日本的直接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经验来了解日本的,其结果是很不喜欢日本。
那么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促进中国人直接了解日本,创造他们直接了解日本的机会。如果有了直接了解日本的经验,如学习日本语,来到日本,和日本人交朋友,那么我想喜欢日本人的比例就会增加。之所以对日本印象不好,有种种原因,如历史问题等,但是一旦和每个日本人接触,事情就不是这个样子了。目前,日中间有很多出于喜欢对方的事物而展开的交流。如喜欢日本的动画片,喜欢日本的音乐,另外就是对日本的工业制品感兴趣,如想买日本的汽车,想买佳能、索尼的照像机、东芝的计算机、资生堂的化妆品。我听说在中国一个比较偏僻的城市,在公园里一群装扮成日本人模样的孩子在挥剑,有人报告了公安,公安来了一看,是在模仿日本的动画片《新撰组》,这是受到了日本动画片的影响。前些日子在大连举行日本歌比赛,有许多中国人日本歌唱得非常好,让人觉得歌唱者的日语一定很好,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实际上这些歌唱者完全不会说日语,但是他们的日本歌比日本人唱得还好。虽然他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是因为喜欢日本歌,因此记住了这些日语歌词。我们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不管表现形式如何,都说明他们关心日本,对日本感兴趣。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他们可能会因为喜欢《新撰组》而想知道《新撰组》台词的意思,或因为喜欢日本歌而想知道歌词的意思,因此开始学习日语,而日本会从这些中国人关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中国人提供这方面的更多、更广泛的文化信息。
日本人也喜欢中国的一些事物,比如说我喜欢《三国志》电子游戏,我知道《三国志》武将的名字达一百几十个,我的网络中出现《三国志》武将有500多个,连中国人都记不住《三国志》中的500多个武将吧?
现在,在中国的日本人有十万(包括香港),在中国的日本企业2万2千家,日本和中国的贸易量,超过了2000亿美元(包括香港),比日美贸易额要高。日本在中国的投资有5000亿日元;日本企业每年向中国政府上缴的税金为450亿人民币,换算成日元为7000亿;日本的企业在中国雇用的中国人有920万人;日本到中国留学的留学生为2万人,中国到日本的留学生有11万人;日中互相来往的观光客人达到400万人,日本去中国的人有330万人,中国来日本的有70万人。去年中国有2900万人去海外旅行,但来日本的仅有70万人,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日本希望更多的中国观光客来到日本。日本总的方向是扩大中国人来日旅行,开放门户,特别希望中国的年轻人来日本,如还没上大学的高中生,我们也正在争取这方面的预算。
现在日本和中国的外交当局正在进行《共同作业规划》,就是把日中间能够合作的所有事项都做成目录,这会使两国的人民发现:原来日中间可以进行合作的事情有这么多啊!从现在开始的五年间,日中有许许多多的机会。
2007年,是北京奥运会举行的前一年,中国将召开党的第十七届代表大会,这是很重要的会议,同时世界的华侨将云集日本,召开“世界华商大会”,日本将向世界的华侨们展示日本作为投资市场的魅力和潜力,这一年也是日中邦交正常化35周年,还是日本派遣“遣隋使”1400周年纪念,也是日本天皇陛下访中15周年及香港回归中国10周年纪念。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日本将召开西方首脑的“G8峰会”,中国和“G8”的关系也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还是《日中友好条约》签定30周年,2009年是中国建国60周年,2010年,上海万博召开,还将在广州召开亚运会。这么多的好事都集中在这5年间,在这期间,加深日中高层的交流和国民交流的机会多得不得了,如果在这个期间使中日关系得到更好的发展,就会像美国报纸所说的那样:现在日中积极合作,就真正能够实现亚洲富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