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日本败战60周年的重要年份,东北亚历史应该打开新的篇章。可惜,东北亚地区还没有结束一个历史时代,反而在这个地区近年却吹起了一股“爱国主义”热潮。各国纷纷突出“爱国主义”和“国家利益优先”,使地区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所激化,也让我这个东北亚人感到暖暖的“韩流”变成冷冰冰的“寒流”,感到心寒和心酸。“爱国主义”幽灵正徘徊在东北亚上空。
近年来,由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没有认真反省侵略历史,使日中之间重新开始政治“冷战”。日韩关系也从世界杯足球赛达到友好高潮后,陷入了相互不信任的尴尬局面,尤其是日本岛根县议会于二月制定“竹岛日”,两国关系被火上加油,变得更加紧张。韩国政府和人民的反日运动达到高潮,在日本盛行的“韩流”一夜之间变成“寒流”。
在中韩之间,近年来由于中国开展东北工程的国家性研究课题,其中有些学者把古朝鲜三国时代的高句丽政权说成是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中国历史教科书在古朝鲜的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当中删掉了高句丽,遭到了韩国学界政府的强烈抗议。有些韩国学者批评中国把人家的祖宗历史都给篡改了,这跟日本右翼歪曲历史没有什么两样。
在这个“寒流”袭来的时节,笔者穿梭于东京、首尔和北京,开展了各方面的交流和讲演。我在日本的感受,和韩国与中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围绕着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各国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在反日运动处于高潮的4月底,我在山东烟台和威海、哈尔滨、北京进行考察和交流。我在威海的刘公岛参观了甲午战争博物馆,那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是我却感觉到了带有反日情绪的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厅内陈列的大量照片和展品,无疑反映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痛苦历史事实,可是缺少正确地观察历史的导向,使观众只能感觉到对现在的日本和日本人的仇恨:日本人太狠毒,日本人是战争狂。100年前的历史事实无可争辩,但参观者的多数,尤其是中学以下的学生和学历偏低的参观者,无法冷静地辨别历史和现实,更无法做到“克服历史痛苦,共创和平未来”这样面向未来的思考,解说员也没有这方面的台词。
我在青少年时代也同样有爱国主义教育,也看了许多抗战电影、万人坑和纪念馆。可那时候的学校教育强调,在战争中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应该跟一部分军国主义者区别开来。周恩来总理宣布放弃对日战争赔款,是因为战争赔款会加重日本人民的负担,中国人民应该以德报怨。再说,当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跟国际主义教育相提并论的。现在中国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与国际主义教育同步进行,导致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热衷爱国主义运动之余,缺乏国际主义的眼光。“爱国无罪”的口号让人回想起“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文革时代。示威游行中的打砸抢,并没有提高真正的爱国主义情绪,只是损坏了中国人民在世界的形象。爱国主义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的,但是如果爱国主义运动是排他性的,运动的结果有可能导致损坏国家利益。
今年3月底,我有机会前往首尔参加国民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的以东北亚国际合作为主题的国际会议,还参加了现代日本学会举办的研讨会,颇有收获。现代日本学会讨论日韩之间的“独岛”纷争问题。在韩国政府和舆论大掀反日运动之时,与会的专家们却非常冷静地讨论韩国方面的对应是否反映韩国重长远的国家利益?韩国具备不具备在发生纷争的时候处理它的能力?韩国政府的对日措施是否妥当等等比较现实而具体的问题,而没有听到感情用事的过激发言。当然,在言论界和政界确实存在过激言论和反日情绪,但是几乎没有出现打砸抢行为,没有影响韩国的国际声誉。在南北朝鲜加强对话和交流问题上,金大中政权实施阳光政策和韩国人民渴望民族统一的愿望得到体现,从而积极支持南北交流,帮助受难的朝鲜老百姓。可是日本有舆论把它看成是韩国对日美韩同盟的背叛,说成韩国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嚣张,指出日本人无法理解韩国人对独裁金正日政权的态度。我认为,说这种话的日本人太缺乏对民族分裂而受到的痛苦和折磨的体会──不理解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痛苦的人们才是缺乏国际眼光的狭隘的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
转眼俯瞰日本的政界和舆论,对保守的政治家和右翼分子提出过激的国家主义或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论,缺乏有力的批判和反击,右翼势力气焰嚣张。日本对近邻国家的关系走向了孤立和紧张:对中关系“政冷经热”,不如说是“政冷经凉”,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日趋下降,去年排在欧盟和美国之后;对韩关系以“独岛”纷争增加互不信任;对朝关系始终得不到改善,反而倒退;对俄关系也由于固执于北方领土问题而陷于僵局。
总而言之,日本的近邻对外关系处在“四面楚歌”或“八方堵塞”,其原因在于日本的保守主义倾向的加强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日本要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连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又何谈成为领导世界的国家呢?
近年来,由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没有认真反省侵略历史,使日中之间重新开始政治“冷战”。日韩关系也从世界杯足球赛达到友好高潮后,陷入了相互不信任的尴尬局面,尤其是日本岛根县议会于二月制定“竹岛日”,两国关系被火上加油,变得更加紧张。韩国政府和人民的反日运动达到高潮,在日本盛行的“韩流”一夜之间变成“寒流”。
在中韩之间,近年来由于中国开展东北工程的国家性研究课题,其中有些学者把古朝鲜三国时代的高句丽政权说成是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中国历史教科书在古朝鲜的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当中删掉了高句丽,遭到了韩国学界政府的强烈抗议。有些韩国学者批评中国把人家的祖宗历史都给篡改了,这跟日本右翼歪曲历史没有什么两样。
在这个“寒流”袭来的时节,笔者穿梭于东京、首尔和北京,开展了各方面的交流和讲演。我在日本的感受,和韩国与中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围绕着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各国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在反日运动处于高潮的4月底,我在山东烟台和威海、哈尔滨、北京进行考察和交流。我在威海的刘公岛参观了甲午战争博物馆,那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是我却感觉到了带有反日情绪的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厅内陈列的大量照片和展品,无疑反映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痛苦历史事实,可是缺少正确地观察历史的导向,使观众只能感觉到对现在的日本和日本人的仇恨:日本人太狠毒,日本人是战争狂。100年前的历史事实无可争辩,但参观者的多数,尤其是中学以下的学生和学历偏低的参观者,无法冷静地辨别历史和现实,更无法做到“克服历史痛苦,共创和平未来”这样面向未来的思考,解说员也没有这方面的台词。
我在青少年时代也同样有爱国主义教育,也看了许多抗战电影、万人坑和纪念馆。可那时候的学校教育强调,在战争中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应该跟一部分军国主义者区别开来。周恩来总理宣布放弃对日战争赔款,是因为战争赔款会加重日本人民的负担,中国人民应该以德报怨。再说,当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跟国际主义教育相提并论的。现在中国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与国际主义教育同步进行,导致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热衷爱国主义运动之余,缺乏国际主义的眼光。“爱国无罪”的口号让人回想起“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文革时代。示威游行中的打砸抢,并没有提高真正的爱国主义情绪,只是损坏了中国人民在世界的形象。爱国主义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的,但是如果爱国主义运动是排他性的,运动的结果有可能导致损坏国家利益。
今年3月底,我有机会前往首尔参加国民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的以东北亚国际合作为主题的国际会议,还参加了现代日本学会举办的研讨会,颇有收获。现代日本学会讨论日韩之间的“独岛”纷争问题。在韩国政府和舆论大掀反日运动之时,与会的专家们却非常冷静地讨论韩国方面的对应是否反映韩国重长远的国家利益?韩国具备不具备在发生纷争的时候处理它的能力?韩国政府的对日措施是否妥当等等比较现实而具体的问题,而没有听到感情用事的过激发言。当然,在言论界和政界确实存在过激言论和反日情绪,但是几乎没有出现打砸抢行为,没有影响韩国的国际声誉。在南北朝鲜加强对话和交流问题上,金大中政权实施阳光政策和韩国人民渴望民族统一的愿望得到体现,从而积极支持南北交流,帮助受难的朝鲜老百姓。可是日本有舆论把它看成是韩国对日美韩同盟的背叛,说成韩国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嚣张,指出日本人无法理解韩国人对独裁金正日政权的态度。我认为,说这种话的日本人太缺乏对民族分裂而受到的痛苦和折磨的体会──不理解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痛苦的人们才是缺乏国际眼光的狭隘的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
转眼俯瞰日本的政界和舆论,对保守的政治家和右翼分子提出过激的国家主义或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论,缺乏有力的批判和反击,右翼势力气焰嚣张。日本对近邻国家的关系走向了孤立和紧张:对中关系“政冷经热”,不如说是“政冷经凉”,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日趋下降,去年排在欧盟和美国之后;对韩关系以“独岛”纷争增加互不信任;对朝关系始终得不到改善,反而倒退;对俄关系也由于固执于北方领土问题而陷于僵局。
总而言之,日本的近邻对外关系处在“四面楚歌”或“八方堵塞”,其原因在于日本的保守主义倾向的加强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日本要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连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又何谈成为领导世界的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