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60周年重回原点:解怨与免丑
日期: 05年08月3期
  ◆ 申 文

  继欧美各国5月红场阅兵,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后,亚洲国家就在等待8.15日本败战60周年纪念日。等待的心情是复杂的,也是各异的。与西方世界早早握手言和、重开和平新纪元的选择不同,东方国家之间的历史心结经久难解,恩怨冲突从未停歇,并在战后60周年彻底表面化,达到了顶峰。8.15纪念日终于来了,这既是一个辉煌的祭日,也积淀着沉痛的回忆。在东亚,战后60周年最终被锁定为日本首相是否参拜靖国神社一点之争,确乎显示固有的偏执和狭隘在60年里依然没有多少改变。
  中日关系在战后60年陷入了历史低谷,既有小泉出任日本首相后连续参拜靖国神社的偶然原因,也有中日历史恩怨和民族根性的必然因素。一方面,热衷于坦露受害伤口,以此获取历史正义和道德盾牌,另一方面,却对民族的历史黑箱讳莫如深,这是东方国家都有的特点。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作为受害国,毫无疑问会高调展示历史伤痛,社会各方都在为了“未来”而收集“昨天”。日本即使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加害国,也避重就轻地一味展示广岛、长崎的受爆之痛,而在战争责任和历史反省面前则躲躲闪闪,昧于认罪。东西方同样纪念战后60周年,却体现出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按常理,60年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流程,其丰富的内涵不可能被化约成某个简单的历史方程式,或是个体的象征性行为。但小泉是否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却在各种政治势力的正反哄抬下,在内外媒体的疯狂炒作下,上升为60周年纪念的主要矛盾和焦点新闻——这种现状突现出见木不见林的思维和认识缺陷。战后60年的中日关系和国家自尊,日本的政治姿态和社会倾向,似乎全部系于靖国参拜一点上,这无论如何都显得过于狭隘了。然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之举,正被描述成一颗精神原子弹:这颗精神原子弹若在8.15前后爆炸,其产生的政治危害和历史遗响将不逊于投向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中韩等近邻诸国国民的精神受害和心灵创伤,亦可与广岛、长崎民众等量齐观。以此为前提,小泉的个人选择将影响战后60年的整体气氛和历史定位,这是令人深感悲哀的。
  在生活中,纪念的本质不惟单纯的仪式。纪念战后60周年,本应包含很多深刻的涵义──比如对受害者的致歉,对历史错误的认罪,对昨天的反思,对未来的憧憬,对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希冀,对地区合作世界和平的承诺等等。欧洲纪念60周年,缅怀过去是为了共建未来,一个和平而发展的大欧洲是交给历史的成功答卷。亚洲纪念60周年,却仍然停留在国家层面的狭隘范畴:中国牢记过去是为了实现民族和国家的伟大复兴;日本回顾过去是为了摆脱历史紧箍咒,争取回归正常国家之列。中日和亚洲各国都在高调纪念战后60周年,但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尚未进入到区域合作与人类进步的层面,更没有任何面向未来的决定性选择。分析中日纪念战后60周年的本质,隐现在形式背后的真实意味仍是为了争历史是非、为了争亚洲龙头、为了彼此防范和相互抑制、为了夺取申张自我的话语权、为了扩张影响地区的行动力。在亚洲,战后60年完全不是一个能够划上句号的时刻,更成不了历史纪元的新开篇。
  其实,任何冠冕堂皇的话语都掩饰不了亚洲,特别是中日两国在纪念战后60周年时面临的尴尬和贫乏──面对过去,亚洲没有统一的成熟的答案;面向未来,亚洲拿不出令人振奋的充满希望的规划。既然如此,中日不如回归历史原点,从头做起。古人云: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中日现在应该做的恐怕还是,日本诚解中国之怨,中国愿免日本之丑──60年过去了,不妨再实践一次东方的智慧。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1290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