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春雁)金猴收尾,金鸡欲啼,就在中国举国上下喜迎农历新年,新意尽出要过一个欢乐、惬意春节的时候,2月1日,一条爆炸性新闻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祥和的节日氛围增添了一丝戾气,更为敏感脆弱的中日民间感情再注一股寒流。这一题为“两大学教师星夜砸毁王直墓”的消息,也把中国最近兴起的全民声讨“日本人为汉奸修墓”的讨日声浪推向了高潮。
1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郭泉与浙江丽水学院计算器系教师邬伟民结伴来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柘林村,两人自带斧头和榔头等工具,在找到近日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大汉奸”王直的墓碑和旁边刻有日本捐资人名字的“芳名塔”后,一番狂砍滥砸,使“王直”和日本捐资人的名字化为石砾,至此两教师满意而归。第二天此消息经宁波的《现代金报》详细报道,被广泛转载。一时网络甚嚣尘上,大部分网民盛赞两教师“义举”,痛骂日本人为汉奸修墓的“ 险恶用心”,两教师俨然成了“民族英雄”。最先炒作此事的《现代金报》负责人陈义(音)女士也得意地对本报表示,“我们报的这条消息影响可大了。”
然而事件的另两个主角——歙县外事办和日本捐资人才津为夫先生对此消息大感意外,大惑不解。歙县外事办负责人表示,“重修王直墓,只是我们跟日本进行的一种民间友好往来,真没想到外界会这样说(被指为汉奸修墓)。”同时,作为修缮王直墓的主要捐资和筹资人,日本长崎县五岛市商工会议所的才津为夫先生也向本报不解地表示:得知这件事,大吃一惊。他们认为王直是一位杰出商人,也是一位海盗,他与当时的日本人有过合作,也有过战斗。王直一生的主张就是自由贸易,并为之而死。为了对中国人表示友好,也纪念王直为日中贸易所作的贡献,他们在2000年7月集资重修了这个墓。新墓落成时,当地政府还举行了仪式,对他们表示感谢。他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墓修了4年后,会被中国人骂,会被中国人砸。
砸墓事件还得从修墓说起。据了解,1996年,当时的日本长崎县福江市(现已改为五岛市)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开始友好交往。由于在福江市有中国明代大海盗王直的许多生活遗迹,当地人也认为王直为日本传来了“铁炮”,是日中贸易的开山鼻祖,因而有把王直当神一样崇拜的传统,至今还保存着“名人堂”“六角井”等王直遗迹,每年举办“王直祭”。1996年12月,为重修“名人堂”,福江市市长率团访问中国,寻找王直故乡。在歙县,他们参观了王直墓地——在一处荒弃的墓基上,有一块写着“王氏”名字的石头。访问团还向当地的小学校捐了款。2000年11月,福江市又有一行人来到歙县,这回他们带来了修缮王直墓的捐款,并雇请当地人翻修了王直墓和“芳名塔”。从事这些工作的一位主要人物,就是当时担任福江市商工会议所会头的才津为夫。才津为夫在当地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资产家,也是很多社会活动的热心参加者。他对王直生平很感兴趣,并写有研究王直的书等,为柘林小学捐款及修王直墓的大部分款项都是他个人出资的。
王直墓修好后,静悄悄地躺了4年,其间福江和黄山市也进行过文化交流活动。
今年1月中旬开始,有媒体报道“日本人为明代大倭寇立碑修墓”,王直墓的平静被打破了。一些网民开始声讨日本人为明代民族败类立碑“居心叵测”。讨日、骂日之声越喊越响,终于导致两大学教师星夜砸墓,将事件推向了高潮。
一位在日本研究中日历史的华人学者认为,王直生活在中国明代海禁时代,以走私贸易起家,后来蜕变为海盗,并与倭寇勾结,在海上称霸。他被明军追杀时,曾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最后被骗回中国并被杀害。但他提倡的自由贸易是进步的,顺应了历史潮流。长期以来,王直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中国,通常把他定性为海盗,认为罪大恶极不值得立碑缅怀,但汉奸一说从来没有。在日本,王直当时为日本人与荷兰人充当翻译,为日本传来了铁炮等,被日本人认为是“航海之神”,是“外贸的祖师爷”等,一直对他纪念有加。这与日中两国不同的文化和认识有关,可以商讨。如意见不能一致,可限制为其在中国修墓,即使毁墓也应由政府出面,解释明白和平解决。对一位400多年前海盗的墓地问题大加炒作,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
“王直墓”事件在日本华人中也引起了关注。在记者的调查中,有70%的华人关注到了这一消息。但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学术认识问题,不应上升为民族情绪的对立。一位华人社会学者指出,如是两位愤青砸墓还可以理解,两位年届不惑的大学教师,作出此种违法的事后还声称欢迎打官司,实在让人怀疑他们的动机。一些地方报纸为爆大名,肆意以“日本人为汉奸立碑”等夸大煽动的字辞操弄反日情绪,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现在中日政治关系降温,民间互信也面临危机,而大凡能去中国捐资助学的日本人都是怀有一颗友好之心,不能因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看法不同就大加讨伐并唾骂,伤害本已脆弱的中日民间感情。
有关律师介绍,在中国依据相关法规,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和故意损坏公私财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责任者可被“处警告或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独或者并处200元以下罚款”。据悉,目前歙县警方已介入了砸墓事件的调查,相信会有一个公正的结果
附:王直生平:
1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郭泉与浙江丽水学院计算器系教师邬伟民结伴来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柘林村,两人自带斧头和榔头等工具,在找到近日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大汉奸”王直的墓碑和旁边刻有日本捐资人名字的“芳名塔”后,一番狂砍滥砸,使“王直”和日本捐资人的名字化为石砾,至此两教师满意而归。第二天此消息经宁波的《现代金报》详细报道,被广泛转载。一时网络甚嚣尘上,大部分网民盛赞两教师“义举”,痛骂日本人为汉奸修墓的“ 险恶用心”,两教师俨然成了“民族英雄”。最先炒作此事的《现代金报》负责人陈义(音)女士也得意地对本报表示,“我们报的这条消息影响可大了。”
然而事件的另两个主角——歙县外事办和日本捐资人才津为夫先生对此消息大感意外,大惑不解。歙县外事办负责人表示,“重修王直墓,只是我们跟日本进行的一种民间友好往来,真没想到外界会这样说(被指为汉奸修墓)。”同时,作为修缮王直墓的主要捐资和筹资人,日本长崎县五岛市商工会议所的才津为夫先生也向本报不解地表示:得知这件事,大吃一惊。他们认为王直是一位杰出商人,也是一位海盗,他与当时的日本人有过合作,也有过战斗。王直一生的主张就是自由贸易,并为之而死。为了对中国人表示友好,也纪念王直为日中贸易所作的贡献,他们在2000年7月集资重修了这个墓。新墓落成时,当地政府还举行了仪式,对他们表示感谢。他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墓修了4年后,会被中国人骂,会被中国人砸。
砸墓事件还得从修墓说起。据了解,1996年,当时的日本长崎县福江市(现已改为五岛市)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开始友好交往。由于在福江市有中国明代大海盗王直的许多生活遗迹,当地人也认为王直为日本传来了“铁炮”,是日中贸易的开山鼻祖,因而有把王直当神一样崇拜的传统,至今还保存着“名人堂”“六角井”等王直遗迹,每年举办“王直祭”。1996年12月,为重修“名人堂”,福江市市长率团访问中国,寻找王直故乡。在歙县,他们参观了王直墓地——在一处荒弃的墓基上,有一块写着“王氏”名字的石头。访问团还向当地的小学校捐了款。2000年11月,福江市又有一行人来到歙县,这回他们带来了修缮王直墓的捐款,并雇请当地人翻修了王直墓和“芳名塔”。从事这些工作的一位主要人物,就是当时担任福江市商工会议所会头的才津为夫。才津为夫在当地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资产家,也是很多社会活动的热心参加者。他对王直生平很感兴趣,并写有研究王直的书等,为柘林小学捐款及修王直墓的大部分款项都是他个人出资的。
王直墓修好后,静悄悄地躺了4年,其间福江和黄山市也进行过文化交流活动。
今年1月中旬开始,有媒体报道“日本人为明代大倭寇立碑修墓”,王直墓的平静被打破了。一些网民开始声讨日本人为明代民族败类立碑“居心叵测”。讨日、骂日之声越喊越响,终于导致两大学教师星夜砸墓,将事件推向了高潮。
一位在日本研究中日历史的华人学者认为,王直生活在中国明代海禁时代,以走私贸易起家,后来蜕变为海盗,并与倭寇勾结,在海上称霸。他被明军追杀时,曾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最后被骗回中国并被杀害。但他提倡的自由贸易是进步的,顺应了历史潮流。长期以来,王直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中国,通常把他定性为海盗,认为罪大恶极不值得立碑缅怀,但汉奸一说从来没有。在日本,王直当时为日本人与荷兰人充当翻译,为日本传来了铁炮等,被日本人认为是“航海之神”,是“外贸的祖师爷”等,一直对他纪念有加。这与日中两国不同的文化和认识有关,可以商讨。如意见不能一致,可限制为其在中国修墓,即使毁墓也应由政府出面,解释明白和平解决。对一位400多年前海盗的墓地问题大加炒作,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
“王直墓”事件在日本华人中也引起了关注。在记者的调查中,有70%的华人关注到了这一消息。但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学术认识问题,不应上升为民族情绪的对立。一位华人社会学者指出,如是两位愤青砸墓还可以理解,两位年届不惑的大学教师,作出此种违法的事后还声称欢迎打官司,实在让人怀疑他们的动机。一些地方报纸为爆大名,肆意以“日本人为汉奸立碑”等夸大煽动的字辞操弄反日情绪,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现在中日政治关系降温,民间互信也面临危机,而大凡能去中国捐资助学的日本人都是怀有一颗友好之心,不能因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看法不同就大加讨伐并唾骂,伤害本已脆弱的中日民间感情。
有关律师介绍,在中国依据相关法规,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和故意损坏公私财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责任者可被“处警告或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独或者并处200元以下罚款”。据悉,目前歙县警方已介入了砸墓事件的调查,相信会有一个公正的结果
附:王直生平:
汪直(?-1560),又名王直、汪五峰,号五峰船主。青年时与徐惟学业盐,后以“国中法律森严,动辄触禁”而转向海上走私贸易。嘉靖19年(1540),与友人到广东制造双桅巨舰,收带硝、磺、丝、棉等违禁物品运往泰国和南洋诸国,往来互市。嘉靖21年首航日本。汪直在走私贸易中,得到邑人许栋为首的海上贸易集团的帮助,嘉靖23年加入该集团,成为许栋海商集团主要头目之一。嘉靖27年,许栋被击败,汪直率余部占据舟山群岛的烈港,重整旗鼓。
嘉靖30年,陈思盼海商集团被汪直打败后,汪直遂成为势力最大的海商集团。次年,应官军所请,杀败抢掠的倭寇:在舟山定海关,自称“ 靖海王”,主持开市贸易。明政府派参将俞大猷率水兵数千围剿,汪直突围去日本,在萨摩州之淞浦津建立基地。同年,汪直率领巨舰百余艘蔽海而来,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官军不敢与战,时称“壬子之变”。
嘉靖32年,汪直再次在定海关主持开市。明将俞大猷率军突袭,汪直孤舰突围而去,被众拥为“徽王”。次年率众报复,明军大败。此后,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皆在汪直的控制之中。打败明朝官军后,汪直再次要求开海禁,通商互市。浙江总督胡宗宪先将汪直的母亲和妻儿作为人质,于嘉靖34年派蒋洲、陈可愿充当正副使往日本招降汪直。
嘉靖36年,汪直率义子等数千人回到舟山群岛,再次向朝廷要求通商。经交涉获准,入宗宪军营,嘱义子率众屡破倭寇。后因朝廷不守信用、拘捕入狱,后被杀。
摘自《歙县志》“汪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