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地震海啸肆虐 外交政治比拼
日期: 05年02月1期
  本报新闻综述 (记者 杨文凯) 2004年12月26日,人类经历了瀚海由天堂变为地狱的恐怖过程。当地时间上午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了地球上40年来最强烈的9.0级地震,并引发世纪大海啸。超过10米高的滔天巨浪席卷了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国沿海地区,死亡人数过15万。
世纪大惨案发生后,全球各国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了自911以来最为彻底的“世界一家人”的局面。灾害发生10天后,以联合国为首,国际赈灾紧急峰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各国赈灾捐款迅速上升至50亿美元。赈灾援助不仅成为一个发扬人道主义关怀的舞台,更成为各国展示实力、争取影响、树立形象的外交赛场。新加坡喊出了“小国大外交”,羸弱积贫的朝鲜也捐款15万美元,南亚赈灾已成为各国在全球化时代履行国际义务的试金石。

一、全世界涌起空前赈灾援助大潮

  1月6日傍晚在雅加达召开了“地震和海啸灾后东盟领袖特别会议”。会议发表联合宣言,对印度洋发生9级地震和世纪大海啸造成了超过15万人丧生及150万灾民无家可归表示深切悲痛。宣言说:“这次史无前例的蹂躏需要前所未有的国际响应,以便协助受灾国家的政府应付这场灾难。”对于许多国家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世界各地人民的慷慨解囊及各种协助,大会给予高度赞扬。
  这个会议由印度尼西亚总统尤多约诺主持,与会者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欧洲联盟主席国卢森堡首兼容克、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中国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等各国领袖和国际组织领导人。与会的26个国家和国际机构通过联合宣言,支持在东南亚国家和印度洋安置区域性海啸预警系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与联合国协调,帮助受灾国家从接受人道救援向长期重建的计划过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呼吁各国领袖在未来6个月内就特定救灾项目拨给9亿7900万美元,这笔数目将为500万人提供基本的人道需求。他说,海啸灾难是空前和影响全球的,也是联合国面对的最大自然灾难。
  地震和海啸发生后,美国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还派出20多艘舰艇、不下百架飞机、直升机和1万2000余名美军官兵参加救灾赈灾。美国最初认捐1500万美元(还不到布什就职典礼开支的半数),被联合国救援协调专员埃格兰批评为“吝啬”。此后,美国亡羊补牢地迅速将捐款提高到3亿5000万美元,并派出海军连同先进设备投入救援工作。尽管有观察家质疑美军救灾别有用心,意在挽回它在反恐战争中流失的国际影响力,但无可置疑,美军在这次救援工作中出动的设备(如C17运输机)和扮演的角色,都是其它国际组织和民间慈善团体无法比拟的。美军救援对灾民而言如同喜从天降,美军在印度尼西亚亚齐省等重灾区受到群众欢迎。也有人讥讽说,美军即使花完承诺的3亿5000万美元,也只是美国自伊战以来给予伊拉克近2000亿美元的0.2%而已,却能和东南亚国家重修旧好,非常划算。但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否认了“救灾买人心”的说法。
  鲍威尔在1月6日宣布,华盛顿将解散协调亚洲灾区救援与重建工作的“核心组织”,改由联合国领导赈灾工作。在海啸灾难后,美国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成立了“国际联盟”,并表示联合国也加入了该组织。加拿大和荷兰后来也加入了。此前,美国总统布什争取到两位前总统老布什和克林顿,领导民间筹款运动。据了解,美国民间组织的筹款运动,已筹到超过3亿3700万美元善款,直追美国政府认捐的3亿5000万美元。
  欧盟外长们1月7日开会讨论援助。欧盟考虑减免受灾国债务,支持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并建立一支应付未来灾难的“快速反应”人道部队。欧洲委员会主席巴罗索在雅加达国际赈灾峰会上已承诺将援助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的配套增至15亿欧元,这包括欧盟成员国的捐赠。在雅加达,巴罗索还建议设立一个由欧洲投资银行管理的10亿欧元的“印度洋海啸贷款配套”。
  但欧洲官员和慈善组织非常关心受灾国是否具有透明度,能否有效地使用善款。欧洲官员担忧受灾国的地方贪官污吏可能中饱私囊。
七大工业国财长1月7日发表声明,同意将印度洋地震与海啸受灾国的偿还债务期限推迟,并将要求巴黎俱乐部和其它债权机构作出相关的安排。据了解,南亚受灾国总共拖欠约2720亿美元外债,单是印度尼西亚就拖欠巴黎俱乐部约480亿美元债务。印度尼西亚今年就须偿还超过30亿美元的本金。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阿拉伯世界面对世纪灾难的表现相形见绌,落在国际赈灾队伍后面,尽管拥有全球最多伊斯兰教徒人口的印度尼西亚是本次天灾的最大受害国。跟亚洲国家列在一起,阿拉伯国家和人民显得“吝啬”和漠不关心,这种情况遭到中东多家媒体狠批。媒体指出,中东和波斯湾国家合共承诺捐款约1亿美元,不过是亚洲最大捐献国日本单一捐款的五分之一;阿拉伯国家基本上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医护人员、工程师等实地援助。
  在舆论围攻下,波斯湾各国纷纷增加捐款。沙特把善款数额从1000万美元增至3000万美元;阿联酋从200万美元增加到2000万美元;科威特从200万美元增加到1000万美元。另外,巴林捐出了200万美元,世界大富国卡塔尔则捐出2500万美元。同为伊斯兰教国家的利比亚捐出了200万美元,但除它之外,中东非海湾国家没有一个出现在已经公布的捐献国名单上。

二、中日竞相展现对亚洲承担责任

  印度洋爆发特大地震和海啸后,中美都曾因最初承诺提供的援助太少而遭到国际舆论攻击。
  海啸发生后,中国宣布捐款约260万美元。结果《亚洲华尔街日报》首先发难,在12月30日的一篇报道中暗讽中国标榜自己是亚洲各国好邻居,这一次却不及连李嘉诚一个人捐的钱,这说明中国对国际危机的反应仍过于外行、不成熟。这样的批评让中国领导人非常在意。
一天后,中国总理温家宝紧急会见南亚各受灾国驻华大使和国际组织代表,承诺要在原有基础上再追加6000万美元的援助。官方媒体报道了“国家领导人”先后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作出个人捐款后,中国各地掀起前所未见的公众捐款潮。
  1月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雅加达国际赈灾峰会,发表“同舟共济重建美好家园”的讲话,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在已有承诺上再提供2000万美元援助,用于多边救援和重建工作。此前,中国承诺提供5亿人民币的援助,这包括已经运往灾区的救灾物资,及前往灾区参加救灾工作的中国医疗队和救援队。温家宝表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我们提供的力所能及的援助是无私的,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受灾国家人民的深情厚意,显示了中国政府积极参与救灾和灾区重建工作的真诚意愿。”
  但一些美国媒体和学者指出,中国仅花了美国捐款的23%(8000万美元),就获得不逊于美国的来自各国的友谊和赞扬,藉此塑造了“和平友好邻国”的形象,对于美国是一个隐忧。不过,当美国和日本先后宣布将捐款增加到3亿5000万和5亿美元后,中国有点黯然失色。《纽约时报》1月4日说,中国不仅给的钱不如美日多,而且后勤支持能力也不如美国,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的军舰迅速驶向灾区,看着美国的军用直升机向灾民运送最急需的物资。
  对此,清华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楚树龙指出:“西方媒体对中国有一种不正常的期待。现在很多人已经把中国当作富国,当作大国来看。其实中国还很难和美国、日本、欧洲做到一样的标准。日本美国可以一下子拿出几亿美元,但中国一整年(国内)救灾的预算可能都没有这么大。”
  楚树龙指出,中国目前所处的位置相当尴尬。中国的GDP是澳大利亚的3倍,人均GDP却不到澳大利亚的1/25,中国官方至今承诺捐出的款项是澳洲的十分之一。西方媒体用GDP来比较,自然要得出中国很吝啬的结论。中国人用人均GDP来看问题,却又要埋怨领导人打肿脸充胖子。国内已有人批评中国发生矿难或水灾,也不见官方这么殷勤组织捐款或鼓励捐款,而且中国还有许多贫困孩子没有经济能力接受教育,政府现在却只知道救济外国人。
  温家宝在雅加达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但愿意尽最大努力,协助受灾国进行抗灾和重建工作。除了提供捐款和物资援助外,中国还先后从上海、广东、北京、武警部门派出医疗队,直赴灾区提供协助。在救灾工作上有丰富经验的解放军也启动军援应急机制,向受灾国紧急空运了数百吨的救灾物资。温家宝乘坐专机飞往雅加达时,机上还带了16吨的救灾物资。分析人士说,中国加强救灾工作意在对亚洲发挥影响。中国已经在亚洲建立起经济地位,现在则转向政治。
  在中国量力而行、无私援助的同时,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则显示了财大气粗的本色。在本次亚洲的海啸灾难危机中,日本尝试扮演更大的全球角色,它不但是世界捐款数目最高国之一,同时也派遣千名自卫队人员,参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救灾活动。
  在雅加达国际赈灾峰会上,日本立刻交上承诺的5亿美元捐款的一半,誓言为赈灾捐款国树立好榜样。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说,日本将交出2亿5000万美元,余款最迟在3月底日本财政年度结束时交付。他呼吁参加峰会的26国领袖团结一致,尽最大的能力响应联合国的号召,迅速兑现各国的捐款承诺。他说,作为亚洲的一个伙伴,日本对其他亚洲国家的伤痛感同身受,亚洲的灾难也是日本的灾难。
  在捐出巨款的同时,原本预定派出800人海陆空自卫队到东南亚灾区的日本,也决定增派人员。防卫厅厅长大野功统宣布:“日本派往印度洋海啸灾区的自卫队不会少于1000人。”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也在会上倡议:“该区域(指海啸灾区)为日本重要的海上交通通道,不管是从救助还是重建观点来衡量,应该以万人为单位送出我们有能力的自卫队。”此前,日本已派出一架C-130运输机以及40人先遣部队到灾区。预定200名陆上自卫队联合海上自卫队600人以及3艘护卫舰出发在即。
  日本一口答应5亿美元救灾金,派出1000人自卫队到灾区,成了日本各大报章引人注目的话题。日本媒体纷纷把今年定为“东亚共同体”元年,并把年初的慷慨捐赠与日本成为“亚洲领袖”划上等号,为“东亚盟主论”拓展新空间。《读卖新闻》在社论中强调,日本是亚洲大国,必须在大灾害中负起责任,发挥作用。但是,在慷慨解囊中,更有必要把握“主导作用”。《产经新闻》指出:这一派遣将对日本的军事防卫发生巨大影响。海陆空三大自卫队将在本次救灾活动首次合而为一,进行统合作战。这是日本当局计划了17年的作战方式,首次得以在海外发挥。全方位的三军合作体制和战术,可成为今后日本自卫队与美军协同反恐,维护“不安定弧”时发挥作用。

三、解读全球化背景下的赈灾外交

  在全球信息一体化时代,南亚地震海啸灾难通过现代通迅手段,迅速传遍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灾难性的冲击性影像使得国家和个人都不能无动于衷。全球认购赈灾捐款数额节节推升,世界各大国在提供人道援助背后隐含的外交和政治意图也昭然若揭。中方有关人士在解读这场全球化背景下的赈灾外交时指出:
  首先,这场世纪灾难牵动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心,大家纷纷行动起来,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赈灾援助运动。中国也是从上到下,全力投入到这场义援活动中,显示出中国的国际意识在加深,国际责任在提高。恰如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言, 中国的捐助不带任何企图,捐款是干干??簟⒗??魉鞯摹V泄?峁┑脑??浅闲某弦獾模?彩橇苛Χ?械摹?br>   其二,全球性的赈灾援助,使自然灾害衍生为一块巨大的外交舞台。各国外交的重点除了救灾以外,更看重自身在受灾国人民心中的形象,并希望能对该地区发挥影响。美国过去难以插手南亚事务,现在军舰飞机都派过去了;日本也借机派出了最大规模的自卫队联合援外部队;过去关系不好的国家,现在也好上了;过去有抵触的国家,现在也互惠互利了……树立外交形象,扩大政治影响,成为本次赈灾援助行动最大的附加值。
  其三,已有多种国际舆论指出,美国对南亚灾害大施援手,有利于改变其深陷伊拉克泥沼而在世界上形成的黯淡形象,美国为了转移视线而在南亚找到了外交新亮点。日本在伊拉克战争中提供援助没有被国际社会承认,本次慷慨捐款,一方面为了显示经济大国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为了发挥国际贡献,并获得国际社会承认。日本作为亚洲第一经济大国,愿意主动施援,在客观上有利于灾区重建,中国对其作用是肯定的。
  其四,全球共同伸出援助之手,有利于受灾国尽快实现灾后重建。现在是经济一体化时代,亚洲乃至全球都栓在同一条经济链上,这根经济链不能断。一处断链,影响全体。南亚受灾,亚洲经济出现问题,中日也会受到影响,受害的感觉是感同身受。全球化时代,一方有难,万方支援,对受灾国有利,对中国也有利。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975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