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病逝后,中国仅由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各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视听传媒没有播放有关消息,表现出万马齐喑的谨慎姿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20日宣布,将为已故前领导人赵紫阳举行告别仪式。外交部发言人孔泉也表示,中国近年来已改革治丧办法,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只进行遗体送别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老党员,赵紫阳的丧事也会据此办理。据信,赵紫阳的葬仪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按照北京人的习俗,出殡通常会安排在死者故世后的三、五或七日举行,很少超过一周。赵紫阳的亲属表示,出殡日期仍等待官方安排。据香港《明报》报道,中央对赵紫阳的评价已经定调,一方面肯定赵紫阳为党和人民作出过贡献,同时也继续认定赵紫阳在六四事件中犯有错误。赵紫阳的家人正与当局为争取可以接受的评价而展开字斟句酌的讨论。赵紫阳女儿王雁南透露,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老人家的生平和功过,另一个是追悼会的范围,让多少人来还是都能来。”官方希望举行告别仪式越快越好,但赵紫阳长子说,没有商讨出结果,不会出殡。幼子说:父亲从发病到病逝只有短短两、三日,他走得非常安详。他生前最怕就是拖,希望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走。
据法新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周前曾探望过赵紫阳;另悉,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赵紫阳临终前也曾去医院探望。北京当局的原则是:对赵紫阳参加革命以来,包括他在改革开放前期的工作评价可以讨论,但对六四问题中的“错误”,十三届四中全会已作出结论,不可改变。当局和家属正向着彰显功绩、减少负面评价的方向在调整。
据称,赵家并不很在乎官方出席人选,但希望当局尽量让赵的亲友、旧识和社会人士参加告别仪式。王雁南说,父亲临终也不曾为反对武力镇压而后悔,父亲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六四之后,赵紫阳被党中央定性为“支持动乱”和“分裂党”,赵紫阳本人曾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发言,表示对以上两项指责持保留态度。他说,对如何处理学潮和动乱,自己是在党章允许的范围内,在党的会议上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来没有提出过支持动乱的意见。在党内会议上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表示保留意见,也不能算是分裂党。舆论观察,在赵紫阳故后,中共改变决定的可能性不大。
赵紫阳逝世后,位于富强胡同的赵家大院成了临时吊唁场所。有现任领导人表示:“家属设灵堂悼念,人之常情。”连日来,专程前往吊唁的亲友、旧部、市民和官员络绎不绝。前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前总书记胡耀邦遗孀李昭及女儿、中共元老陆定一家人、开国元帅陈毅之子陈小鲁等致送花圈。吊唁者的留言和题字尽管片言只语,但寓意深刻,评价了赵紫阳一生的功过。如“老无所谓赢得生前身后名,少有所成了却君王天下事”、“白马非马正名为一字褒贬如华衮如斧钺评说岂无天理,求仁得仁胜评千秋功过或碧落或黄泉公道自在人心”等等。赵紫阳儿子赵二军表示,吊唁活动支出全由自家筹办,没有向中央办公厅伸手要钱。
北京独立撰稿人刘柠在1月21日和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前往赵紫阳家悼念。他对本报说:现场的气氛很压抑,富强胡同口布满了警察,院子里不能拍照。但是同行的法律工作者、民间维权人士余梅荪与赵紫阳的长子赵大军相识,所以他们得以和赵紫阳的长子赵大军、次子赵二军合影。一些自由派学者事先写好了传单,在院子里张贴。从传自北京的现场照片来看,赵家大院里挤满了悼念的人群,有的人在痛哭。灵堂里陈列有胡耀邦夫人李昭率全家敬献的花圈,有田纪云和夫人李英华率全家献的花圈,上写“亲爱的紫阳千古”,有陆定一全家献的花圈,还有一个花圈上写道:“亲爱的爷爷,我们要做像您这样的人。”
赵紫阳逝世也在世界上引起了关注。美国白宫新闻部长麦凯伦在1月18日评价赵紫阳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缔造人,他的努力拉近了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距离。引人注意的是,麦凯伦还说:“赵紫阳是一个在道义上英勇无畏的人,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他在艰难时刻忍受了诸多个人牺牲,他大力主张有建设性的美中关系,他对此所作出的贡献不会被遗忘。”美国政府高度赞誉,与中国政府的低调对应形成对比。与此同时,美国众多媒体也对赵紫阳的生平经历和历史角色进行了详细回顾。在香港,由泛民主派组织香港市民爱国民主运动支持联合会于1月21日晚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了追悼集会,有15000人与会悼念。在纽约、巴黎等地,也出现了悼念赵紫阳的集会。
附录:各界对赵紫阳的评价
中曾根康弘:日本前首相
1980年4月,我在华国锋任总理时代访中。在会见邓小平时,邓小平首次把胡耀邦和赵紫阳作为下届总书记和总理的候选人介绍给我。从此以后,胡耀邦和赵紫阳互相信赖、携手合作。赵紫阳在同年9月担任总理,他集中了学者、文人,进行政策研究,并把这些成果结合到政治实践中,推进了中国的开放和经济自由化。为此,他和保守派以及元老阵营发生激烈冲突,在天安门事件时不得不辞职。
这以后他一直蛰居,但是,我强烈地感到:中国实行的经济社会政策,实际上就是赵紫阳的政策。虽然他的名誉没有得到恢复,但是总有一天会恢复吧。衷心祈祝冥福。
金子秀敏:《每日新闻》论说委员
1987年中共召开十三大的时候,我就在人民大会堂里采访。当时,赵紫阳穿着西服和政治局委员们出现在中外记者面前,他说他穿的是中国制西服,他在为中国西服做广告。在当时,在如此的场合,穿西服是需要勇气的。赵紫阳在任时期,提出了“经济大循环”的理论,使中国更加开放。在89年以前,日本的对中投资也进入了一个高潮。
我记得当时日本的“力王”公司在中国南通生产工地用水袜子,取得很大成功,被广泛报道,对当年日本企业进入中国鼓舞很大。赵紫阳的时代,是日本人对中国人印象很好的时代,经济摩擦和政治摩擦都比较小。总的来说,赵紫阳是胡耀邦路线的一个继承者。
莫邦富:旅日华人作家、新闻工作者
赵紫阳逝世,事件本身并不突然。毕竟赵已经85岁高龄了,因病而逝让人在心理上是可以接受的。我觉得对赵紫阳去世,国内的反应太过敏感。现在的情况与“六四”时期不一样,虽然也有腐败,也有社会矛盾,但十五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有目共睹,中国人民尤其是沿海地区的老百姓都希望有稳定的环境。
政府的过敏反而显得没有自信,对赵的去世,完全可以做得更人道一些,处理得更妥善一些。
历史功过非常复杂,不是某个时期的几个官员所能定论的。比如“反右”问题,当年是铁板钉钉,不能翻案,但现在已有了不同看法。从政治眼光出发,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评价也很常见,对赵紫阳的历史评价也需要有一个更长远的历史尺度来看问题。赵紫阳对中国改革开放作出过贡献,共产党应该学会待人宽厚。现在中共要提高执政能力,对国民有自信,对历史讲公正,也是执政能力的重要部分。
我想,追悼或遗体告别仪式,仅是形式上的。死者家属,甚至赵紫阳生前都不会拘泥于这种细节。如果赵紫阳看重盖棺论定式的虚假名誉,那他就不会至死坚持自我立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赵紫阳逝世,引起大家比较关心,但赵紫阳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已不再是一个议论对象。一个时代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变化得这么快,历史学家或许会认认真真地考虑赵紫阳的历史地位,但一般老百姓都紧着往前赶,无暇回头。今后说不定会有回头看的时候,那需要更有自信,更加从容。认识和评价赵紫阳不必唯感情论,需要给历史以时间。
严家其:旅美华人学者,前中国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所长
赵紫阳在八十年代担任总理七年多,担任中共总书记两年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基础。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都很怀念。我个人的看法是:赵紫阳是人民的好总理。
赵紫阳80年出任总理后主持经济改革工作,成绩斐然。我记得在80年代初,一些后任领导人如朱?基在国家经委工作,温家宝在地质矿产部政策法规司工作,曾庆红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负责经济法规工作,他们对赵紫阳在经济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非常了解。
我在1986年9月-1987年11月在赵紫阳和鲍彤领导的中共中央政治体制研讨小组工作,参加过多次会议,聆听过赵的讲话。赵紫阳非常平易近人,他不仅是经济改革也是政治改革的设计师。1987年,中共12届7中全会原则通过了赵紫阳提交的政治改革报告,这是党的决议。
我认为,赵紫阳在“六四”时期的表现,不是支持学生运动,而是反对开枪戒严。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赵紫阳希望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这也是社会共识。赵紫阳身体力行,却付出了代价。中国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大规模民众事件,政府已学会了用民主与法制的手段来缓解矛盾。
斯人已去,希望中国今天的领导人能对赵紫阳作出公正评价,不能回避问题。赵紫阳在人生最后十五年过得比较低沉,没有向国家向人民表白的机会。中国欠他太多。美国的侨界和学界于1月22日在纽约为赵紫阳举行公祭。
杨中美:旅日华人作家
从中日关系来讲,赵紫阳提出了“太平洋经济大循环圈”理论,日本对他的这一理论比较接受。赵紫阳还提出在福建前线撤兵,建立经济和平区,强调中日加强合作。赵紫阳的时代,中日摩擦也不多。赵紫阳逝世后,新华社称他为同志,就是作为内部矛盾处理,显示有意思在内部慢慢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