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开启善邻关系新纪元 中日共同开发东海油气田
日期: 08年06月4期 评分: 0.00/1

  本报讯(记者 张石)中日两国在6月18日宣布:双方就东海油气田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将在一致同意的地点共同开发,中国方面还同意日方企业法人向中国已先行开发的春晓(日本名白桦)油气田出资。至此,中日争论4年的重大悬案得到解决,中日也将通过此次共同开发,开始用实际行动探讨一种搁置主权争议,实行互惠互利的崭新的善邻关系。

 

  一、把主权争论留给子孙

 

  6月18日傍晚,日本外务大臣高村正彦和经产大臣甘利明在外务省举行了联合记者会。日方宣布了中日达成原则共识的内容:1、日本企业向开发春晓的中国企业投资,关于投资比例和权益分配将在今后进行讨论。2、在龙井(日本名为翌桧)油气田南侧跨越日方主张的中日专属经济水域(EEZ)日中中间线的广阔海域,设立共同开发区,在共同开发区内进行共同开发。达成共同开发协议的地区,是位于油气田龙井南部约2700平方公里的海区,操业权与权益比例采取以互惠原则为基础的对等原则。

  在如何划分中日专属经济水域问题上,中国一贯认为: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国大陆领土的大陆架自然延伸至冲绳海槽,该海槽是中国大陆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的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日本则主张:采用等距离中间线来划分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中日专属经济水域。但是这次中日达成的共识指出:在双方实现界线划定之前,双方一致同意在不损害对方法律立场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并且朝著这样的方向已踏出了一步。

  如此,双方实现了邓小平生前倡导的把中日领土上的主权争议留给子孙的设想。这个问题得以解决,用日本方面的说法,是拔掉了扎在中日关系喉咙上的一根刺,也为中日在更广阔的领域解决主权争议和经济合作的矛盾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右翼学者挑起的空泛争端

 

  持续4年的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与其说是中日能源之争,不如说是由日本右倾学者挑起的空泛而无意义的争论。

  近年来,中国勘探人员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一共进行了4轮海上油气对外合作招标。东海的对外招标,放在1993年的第四轮对外招标中。2003年8月19日,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荷兰皇家/壳牌及美国优尼科公司就共同勘探、开发和销售中国东海地区的天然气、石油和凝析油资源达成协议。

  协议包括5个合同,均位于东海的西湖凹陷,其中有3个勘探合同区和2个开发合同区,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分别享有本项目30%的权益,壳牌与优尼科各拥有其中20%的权益。中海油担任上述5个合同区块的作业任务,中石化牵头成立东海西湖天然气市场营销部,负责该项目天然气的联合销售。上述5个石油合同于2003年8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协议规定荷兰皇家/壳牌及美国优尼科公司必须在12个月内做出最终投资决定。

  2004年5月,中国开始开掘春晓油气田群中的春晓;6月下旬,又开始开掘春晓油气田群中的天外天油气田。但在2004年8月,壳牌公司宣布退出与中海油、中石化合作开发的东海天然气项目。2004年9月,优尼科石油公司也宣布退出,他们把退出的原因解释为商业原因,其实主要是投资收益不明确。

  中国虽然不承认日本主张日中中间线划分东海中日专属经济水域的观点,但这次开采是在不会引起争议的中间线的中国一侧进行的,连日本外务省对此也根本没有在意。但日本右翼学者不甘寂寞,日本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在5月27日与日本《东京新闻》记者乘坐飞机,对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次日,他们开始在《东京新闻》上连续刊出了《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建设天然气开采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述评。这些文章指称中国春晓天然气田的位置距离日本单方面划定的两国东海中间线只有5公里,惊呼中国在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

  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在2004年6月10日提出《维护海洋权益报告书》,建议政府设置以首相为首的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制订综合性海洋权益保护措施,尽早在东海海域日中中间线日本一侧展开海洋资源调查,并允许民间企业在这一海域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日本政府接受自民党建议,于6月11日正式决定设立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

  由此中日展开了长达4年的东海争论。日本的理论是:中方开采春晓气田,有可能通过地下矿脉,将日本一侧矿脉中的天然气吸走。到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中日双方局长级谈判已进行了9次,两国外长与首脑也多次讨论这个问题。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最后经过不断磋商而留下的争点是:中国方面坚持在中日中间线的日本一侧实行共同开发,即只同意在位于中间线上的龙井春晓南面的钓鱼岛附近海域实行共同开发;日本方面的提案则明确指出,如果中国同意在中日中间线广阔海域进行共同开发,日本也同意在中日中间线的日本方面进行共同开发,但是不能同意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和日韩大陆架周围有领土争议的海域进行共同开发。             今年5月,胡锦涛访日之际,双方首脑一举拍板,中国方面原则上同意了日本方面经过不断让步提出的方案。

  本次中日论争虽以争夺能源开始,但据有关方面估计,这几个油气田的埋藏量如换算成石油仅为1.8亿桶,约够美国用8.5天,中国用22.5天,日本用32.7天,而且日本若把这些燃料开采出来运到日本国内,其开采和运送成本超过所获得的能源价值,只有卖给中国,由中国运往上海等地,才能获有一点利益。中国在壳牌与优尼科退出以后,也特别需要合作与投资夥伴,日本如参加合作应该是非常受欢迎的,但右翼学者硬把这个问题炒成两国争夺能源和主权的问题,中日政府变得骑虎难下,只好是一吵就是4年。

 

  三、中日东海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虽然这次能源争端在现实上是空泛的,从经济利益上来说双方也得不到多少利益,但从社会心理和长远的战略观点看,中日双方达成共识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中日在历史观与意识形态问题上无论怎么争执,也不会发生实质性冲突,但中日在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上的纷争却可能演变成实质性的肢体冲突。如果那样,中日关系将陷入无法收拾的地步。在这4年的争吵中,双方已经出动了飞机、军舰在东海互相恫吓,而这次的共识使这种危险基本消失,也使中日财界与企业界消除投资与合作的后顾之忧。

  另外,这次中日达成合作共识的区域虽然说不上资源丰富,但是整个东海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却非常丰富。日本原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2003年在国会就大陆架调查问题进行答辩时说,这些海域中埋藏著价值几十万亿日元的石油、天然气和矿物资源,例如,仅钓鱼岛周边海域的石油储藏量就高达1095亿桶,相当于曾经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的原油储藏量;日本生产航天航空器件、高精度机床等高科技产品所需的钴、锰、镍等稀有金属全部依赖进口,在这片大陆架地层中,钴的储量可供日本使用1300年,锰的储量可供日本使用320年,镍的储量够日本使用100年;那里还埋藏著够日本使用100年的天然气,还有丰富的、被认为可以代替石油的可燃冰(即含有甲烷的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渔业资源。

  如果中日双方真的能做到搁置主权,互惠合作,并能联合韩国将合作扩大到整个东海大陆架,其前景将无限美好。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7718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