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春雁)2003年10月16日,第491期《中文导报》头版曾刊登《山东滨州??地引资──留日学人受赠取舍两难》的报道,引起过各方热切关注。2004年7月8日,由滨州市政府无偿赠送23位海外学人每人38亩土地,吸引其来滨州投资创业的惊人举措有了下文。在赠出23块土地的滨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已有7块土地破土动工。但占据了23位土地受领者一半之众的留日学人,投资成绩颇为惨淡。据介绍,只有一位留日学人申报的项目通过审查,正在进行环保方面的评估,余者均无音讯。按当初约定,十几位留日学人手中的土地证已不再有效,这场留日学人和滨州市政府之间轰轰烈烈的相亲订亲仪式,最终在悄无声息中以劳燕分飞收场。滨州的聘礼──耀眼一时的38亩土地的土地证也随之成为一纸空文,抑或本来就是一纸空文。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2002年11月份,滨州市人事局等部门为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来滨州投资,在高新技术园区内划出23块土地,每块38亩,先由政府从农民手中买下,再无偿赠给海外学人。对象主要是海外博士们,受赠人对土地拥有50年使用权。按规定,获赠者不准在这些土地上搞房地产,必须在13个月内投入高科技开发项目,项目由滨州市科技局负责审定,到期没有开发的土地由市政府收回。这些鲜红的土地证,或当场赠送,或事后邮寄给了中选的海外学子。当时,有12位留日学人无偿接受了土地证,轰动一时。滨州引资模式,成为华人社会的议论话题。
现在,已有7块土地动工建厂,投资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至于了无动静的留日学人手中的土地证,滨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负责人表示,按照约定已经到期作废了。不过,若现在有人带项目来投资,他们还会审查筛选,合适的项目还会被安排到园区内投资。只要有人带项目来投资,不管手里有没有土地证,都会享受无偿拥有50年土地使用权的优惠政策。对没来投资的人,土地证等同于无。当初颁发土地证,只是一张催促投资的督促状,没有实质意义。
留日学人方面,对此事的反响不尽相同。王道元博士是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副会长,海外学人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协会会长,很多留日博士的土地证都是经他带回日本的。滨州提供海外学人创业土地的活动,他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受赠者,为在这块土地上创业,他作了大量的工作和艰苦的努力。
据悉,现在滨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惟一通过审查、准备投资的留日学人项目,是由王道元和日本友人合办的“产学研型冠远国际高科技公司”。但滨州市科技局称,该项目涉及制造业,正在进行环保方面的审查,能否通过不得而知。徐会连博士也是12位受赠土地的留日学人之一。他宣称,他的“益康冬枣开发有限公司”和“益康生态绿化有限公司”将在年底正式运作,就坐落在获赠的38亩土地上。然而滨州市科技局表示,对他的情况尚不知情。另外10位土地受赠者,对投资滨州毫无动静。受赠人之一的潘永涛表示,他现在正为公司在国内筹办工厂,但在国内投资办厂不是容易的事情,包括技术资金、工艺流程、财务规划等很复杂,并非“博士”就能办的,更重要的是管理经验、生产经验等,因而需要有一批人进行财务和市场运作。对滨州的赠地厚爱,潘永涛心领,但他认为现在投资滨州条件并不成熟。不过他也表示,还没有接到土地证已作废的通知,若其它人能利用这块土地为滨州作实事,自己同样高兴。另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土地受赠者表示,接到土地证的时候就知道这不是“真的”,因为自己是搞研究工作的,没有能力去办厂,也没钱去投资,只能辜负滨州的厚望了。但他对土地证作废的消息还是感到吃惊,从去年8月拿到土地证迄今,并没有人通知他土地证已经作废。
既然受赠人大都没有投资的实力和计划,为什么敢接受“厚礼”呢?有留日学人表示,当初接到滨州的土地证,大家都感到这是一桩好事,但接下后该怎么办,又有点不知所措。光有土地是建不了工厂的,遂有人与滨州联系,希望滨州能给出更多配套条件。滨州政府也表示,若有合适投资项目,滨州可以出资,也可以为其建厂房等。但回国投资建厂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容易,开始实际操作后,才知道实在是书生见识、纸上谈兵。钻惯了研究室的人,对投资建厂知之太少;日常挣工资的人,能够拿出的资金实在有限。在仿徨和犹豫中,在无可奈何中,时间就这样到期了。现在留日学人也承认,当初轻易接下滨州的土地证,确实是有点过于轻率,缺乏谨慎考虑。
随着招商和投资“婚礼”的渐行渐远,一系列实质问题浮出水面。(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滨州以重礼出击,拱手相赠38亩土地50年的使用权,是引资心切的盲目之举,还是设计巧妙的商业炒作?十几位留日学人获此厚礼后甘于“ 无动于衷”,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根本就无心为之?在各地不断掀起的招商热和回国热中,两者的交叉点在哪里?如何才能擦出火花,喜结良缘,收取实效?事实上,“赠送土地证”可能是滨州在宣传自己招商引资政策时的一个节目、一个花样而已。土地证与能否切实享有50年土地使用权,没有实质上的联系。留日学人在这个节目中不过客串一个虚荣的陪演者,招商引资未果自在情理之中,滨州对此不以为意,更是理所当然了。
滨州通过招引海外学人投资失败的经历,也有了新体会?在海外的博士、学子们,并不像他们当初认为得那么有实力,客观上,让海外学子直接出资很困难,因而现在采取合作的方式,即海外学子出技术带项目即可,由滨州出资金建厂房投设备,双方按股份分利润。这样的招商比起由海外学人出资容易得多,效果也好。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2002年11月份,滨州市人事局等部门为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来滨州投资,在高新技术园区内划出23块土地,每块38亩,先由政府从农民手中买下,再无偿赠给海外学人。对象主要是海外博士们,受赠人对土地拥有50年使用权。按规定,获赠者不准在这些土地上搞房地产,必须在13个月内投入高科技开发项目,项目由滨州市科技局负责审定,到期没有开发的土地由市政府收回。这些鲜红的土地证,或当场赠送,或事后邮寄给了中选的海外学子。当时,有12位留日学人无偿接受了土地证,轰动一时。滨州引资模式,成为华人社会的议论话题。
现在,已有7块土地动工建厂,投资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至于了无动静的留日学人手中的土地证,滨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负责人表示,按照约定已经到期作废了。不过,若现在有人带项目来投资,他们还会审查筛选,合适的项目还会被安排到园区内投资。只要有人带项目来投资,不管手里有没有土地证,都会享受无偿拥有50年土地使用权的优惠政策。对没来投资的人,土地证等同于无。当初颁发土地证,只是一张催促投资的督促状,没有实质意义。
留日学人方面,对此事的反响不尽相同。王道元博士是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副会长,海外学人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协会会长,很多留日博士的土地证都是经他带回日本的。滨州提供海外学人创业土地的活动,他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受赠者,为在这块土地上创业,他作了大量的工作和艰苦的努力。
据悉,现在滨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惟一通过审查、准备投资的留日学人项目,是由王道元和日本友人合办的“产学研型冠远国际高科技公司”。但滨州市科技局称,该项目涉及制造业,正在进行环保方面的审查,能否通过不得而知。徐会连博士也是12位受赠土地的留日学人之一。他宣称,他的“益康冬枣开发有限公司”和“益康生态绿化有限公司”将在年底正式运作,就坐落在获赠的38亩土地上。然而滨州市科技局表示,对他的情况尚不知情。另外10位土地受赠者,对投资滨州毫无动静。受赠人之一的潘永涛表示,他现在正为公司在国内筹办工厂,但在国内投资办厂不是容易的事情,包括技术资金、工艺流程、财务规划等很复杂,并非“博士”就能办的,更重要的是管理经验、生产经验等,因而需要有一批人进行财务和市场运作。对滨州的赠地厚爱,潘永涛心领,但他认为现在投资滨州条件并不成熟。不过他也表示,还没有接到土地证已作废的通知,若其它人能利用这块土地为滨州作实事,自己同样高兴。另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土地受赠者表示,接到土地证的时候就知道这不是“真的”,因为自己是搞研究工作的,没有能力去办厂,也没钱去投资,只能辜负滨州的厚望了。但他对土地证作废的消息还是感到吃惊,从去年8月拿到土地证迄今,并没有人通知他土地证已经作废。
既然受赠人大都没有投资的实力和计划,为什么敢接受“厚礼”呢?有留日学人表示,当初接到滨州的土地证,大家都感到这是一桩好事,但接下后该怎么办,又有点不知所措。光有土地是建不了工厂的,遂有人与滨州联系,希望滨州能给出更多配套条件。滨州政府也表示,若有合适投资项目,滨州可以出资,也可以为其建厂房等。但回国投资建厂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容易,开始实际操作后,才知道实在是书生见识、纸上谈兵。钻惯了研究室的人,对投资建厂知之太少;日常挣工资的人,能够拿出的资金实在有限。在仿徨和犹豫中,在无可奈何中,时间就这样到期了。现在留日学人也承认,当初轻易接下滨州的土地证,确实是有点过于轻率,缺乏谨慎考虑。
随着招商和投资“婚礼”的渐行渐远,一系列实质问题浮出水面。(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滨州以重礼出击,拱手相赠38亩土地50年的使用权,是引资心切的盲目之举,还是设计巧妙的商业炒作?十几位留日学人获此厚礼后甘于“ 无动于衷”,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根本就无心为之?在各地不断掀起的招商热和回国热中,两者的交叉点在哪里?如何才能擦出火花,喜结良缘,收取实效?事实上,“赠送土地证”可能是滨州在宣传自己招商引资政策时的一个节目、一个花样而已。土地证与能否切实享有50年土地使用权,没有实质上的联系。留日学人在这个节目中不过客串一个虚荣的陪演者,招商引资未果自在情理之中,滨州对此不以为意,更是理所当然了。
滨州通过招引海外学人投资失败的经历,也有了新体会?在海外的博士、学子们,并不像他们当初认为得那么有实力,客观上,让海外学子直接出资很困难,因而现在采取合作的方式,即海外学子出技术带项目即可,由滨州出资金建厂房投设备,双方按股份分利润。这样的招商比起由海外学人出资容易得多,效果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