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中经济关系不是竞争而是互补 / ──访经济产业研究所上席研究员关志雄 / ● 本报记者 杨文凯
日期: 04年02月4期
  2003年下半年以来,日本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第四季度的GDP名义增长率为1.7%,折算成年增长率达7%,创日本13年来最高增长率。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日本国内的数码消费拉动内需,设备投资大幅增加外,以“中国特需”为主要牵引力的出口增长成为重要推动力量。如何理解日本景气复苏中的“中国特需”,如何前瞻性、战略性地看待日中经济关系,记者为此专访了经济产业研究所上席研究员关志雄先生,请他对此谈了自己的见解。
  关志雄表示:过去3年多来,我一直在跟“中国威胁论”交锋,事实证实了我的观点,只是没想到会赢得这么容易。自去年SARS结束以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牵引论”逐渐取代了“中国威胁论”,现在的“中国特需论”是对中国牵引因素最直接的表述。媒体舆论一边倒,比我的观点还激进。现实证明,从国际分工角度来看,日中经济关系的现实是互补,不是竞争,这是我一直强调的。
  关志雄曾对中日两国2002年出口到美国市场的10000种工业产品进行过细致比较,发现中日产品的“ 竞合度”(重复度)为20.5%,远低于中韩之间的41.1%,中台之间的57.1%,中港之间的64.4%,而中国与印尼和泰国之间的出口产品“竞合度”分别高达83.5%和76.1%。所以,从产业分工角度看,中国对日本尚不存在威胁。中国加工出口的大都是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为纺织品等;日本则主要出口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如半导体等,中日出口重合仅在一部分传统家电上。日本有人担心中国的“喜马拉雅山”会覆盖甚至取代日本的“富士山”,这是以日本社会自暴自弃、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作为假想前提。如果日本不断创出新产业,这种现实就不会出现。但在过去十几年里,日本政府投资150兆日元用于景气对策,实际上是保护衰退产业,效果不显。所以,日本真正的产业战略应该是投资未来,放弃缺乏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关志雄认为,日本和欧美先进国家依然把握着商品产销过程的上游和下游,即上游的产品开发、部品生产和下游的市场销售和品牌营销。至于处在中游最低端的组装过程则大都在中国完成,这部分的附加值是最小的。关志雄指出,中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只有一个半。一个是“青岛啤酒”(既听过也用过);半个是“海尔电器”(只听过没用过)。日本的世界级品牌却一抓一大把。这就是中日之间的差距。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工场,低附加值的产品组装越多,Made in China越多越不赚钱。关志雄称之为“丰收贫穷”。因为最初从深圳开始,随后与华南竞争,再与上海竞争,再与东南亚竞争,再与中南美洲竞争,赢利的空间越来越小。譬如日本的UNIQLO休闲服饰,1000日元的产品,中国只赚取了10%,其余900日元都被日本商家赚走了。所以Made in China与Made by China是两个概念。目前的分工现状,日本得到的不是威胁而是实惠。
  本次日本经济出现高增长,舆论一哄而起大谈“中国特需”,主要表现在出口上。在中国与日本、工场与市场这4个因素构成的坐标中,日本现地产销,如数码家电等,拉动了内需;中国生产日本销售的,如农产品、生活用品等,被指带来通货紧缩;中国生产中国销售的,如日本的啤酒业等,获益颇丰;日本生产中国销售的,如钢铁、建筑机械、通讯设备等,表现出大幅增长。“ 中国特需”牵引日本经济复苏,主要表现在第四类的出口增长上。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意外地带来了日本经济好景,是双赢效果。
  谈到“ 中国特需”的前景,关志雄认为应该注意:1、中国景气能持续多久?2002年全年的通胀率为-0.8%,但2004年1月,通胀率上升为3.2%。中国已出现了通胀和泡沫的苗头。但依托中国,2004年的日本经济依然会是好景。中国的问题是保持平稳而适当的增长率。2、中日之间贸易增长率远高于投资增长率,显示日本对中国市场的风险怀有警戒心,在经济合作中仍然习惯于保持距离的喝茶聊天,而不是利益与共的结婚生活。
  关志雄最后指出,从经济原则来看,中日建立FTA才是最根本的。目前两国的政治隔膜阻碍了经济交流,让许多重要的大生意因吵架而做不成。同时,日本企业留不住优秀人才也是老问题。由此种种,中日经济的互补关系还没有完全得到发挥。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448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