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综合消息(记者 张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12日和13日在人民大会堂闭幕。这次两会,是在习李政权开局后第一年召开的、决定中国今后5年政治、经济走向的盛会,引起世界高度关注。本届“两会”议程繁多,内容丰富多彩,但是聚焦简政放权、稳健增长、铁腕治污、和平发展、坚守主权这几个关键词,可以读解今年两会的主线。
简政放权——法无禁止即可为
这次两会表明,一项自我削权的改革,成为了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本届政府把打造法治政府,简政放权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蕴含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明晰思路。
中国政府在多年运行过程中,职能准确定位、行为规范科学的的问题始终是模糊的,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政府由于机构运行的惯性,往往喜欢将权力收得过紧,管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以至于中央政府会管理很基层和很微观的问题,承担得过多,管理得太宽太细而导致力不从心,本来该管理的反而没有精力去管。
李克强在人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指出:去年,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我们确实下了不少的力气,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结果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有个统计数字也可以表明这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这也表明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想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
本次两会,继续探讨了对于微观环节的管理问题,也就是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模式,进行“国务院机构改革”,切实推进以政府向市场放权、中央向地方放权为核心的市场化之路,解决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平衡问题,调整收入分配,抑制收入差异过大趋势,培育中产阶层,放宽社会组织管理,加大和培育公民社会,使之成为执政党、政府与社会的连接器和缓冲阀,并使媒体管理更趋灵活,发挥媒体社会监督作用,法治至上得到充分落实,使法治成为社会底线的守护者。
李克强说: 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稳健增长——经济成长是活力源泉
这次人大会议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其重点放在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李克强说: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
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李克强在基层曾经访问过一些“零就业”家庭,他说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现在我们全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六七百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有一定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安定,也为环保提供技术条件和财政支持。更重要的是,持续增长还是排除金融风险的保障。包括房产在内的金融资产,其价格取决于市场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
根据Penn World Table 8.0(一个综合了世界各国国民核算账户主要信息的数据库),以2005年美元计算,中国在2011年人均GDP在经过物价调整后达到8189美元,是美国当年人均GDP(42140美元)的19.4%。按照这个数据,时至今年(2014年),中国人均GDP应当已超过美国的四分之一。
野村证券公司Alastair Newton使用来自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数据编撰了一个有趣的图表,该图表显示了美国、西欧、中国和印度这世界四大经济体在1000年间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总额比例的变动。该图显示中国经济规模将可能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稳健而持续的增长,是13亿人走向富裕和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必由之路。
铁腕治污——向雾霾宣战
去年年底,雾霾首度侵袭北京,随即席卷全国近半国土,环境治理已迫在眉睫。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对环境问题给予了空前关注,环保已成为最受民众关注的两会议题。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给出了明确指导。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今年的工作重点中特别指出了重拳防治污染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税费改革、雾霾治理、战略规划、节能环保产业和生态工程五个方面。报告针对大气污染详细提到了脱硫、脱硝和除尘三项工作的任务目标,并表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这体现政府对国内污染现状已具备清醒认识,亦表明未来中央将进一步加大污染检测、治理和违法查处的工作力度。
未来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继续提速,这也意味着环境治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十二五”的前三年,举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以超过2000亿的幅度增长,2013年全社会环保投入预计超过1万亿,而“十二五”期间可能将超过5万亿。三年间,政府在节能环保投资方面的支出分别为2641亿、2963亿、3383亿,年均增长率超过14%。
和平发展——不忘坚守主权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说,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是13亿人民的共同意志,这需要有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我记得去年记者会快结束的时候,我说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也是不可动摇的。两者归结起来还是要维护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李克强重点谈了中美关系。他说,中美的共同利益可以说是远远大于分歧,去年我们双边贸易额达到5200多亿美元,粗略算的话,每一个工作小时,中美之间可能有1亿美元的生意已经做成了。何况我们现在还正在进行中美投资协定的谈判,中美合作的潜力巨大,要在增强互补性上多做文章。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变是向有利于中美双方、有利于两国关系稳定的方向去走,还是要择宽处行,谋长久之利。
本届两会极少提及日本,李克强在记者会上也未提及。对于这次两会的外交路线,日本读解为强硬外交路线。日本FNN电视台报道说:2014年中国经济的成长率定在7.5%,此外还针对日本提出“绝不允许拉历史倒车”这种反常的说法。在预算案中,除国防支出增长12.2%外,还以昆明滥杀无辜事件等社会不安的增加为背景,大幅增加了治安对策的支出。
时事通信报道说:中国总理李克强在13日的记者会见中说:“彻底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绝不动摇,此话的含义是中国在围绕冲绳县尖阁诸岛与南海的对立中绝不让步”。
《产经新闻》发表了题为“中国人大打出重视国防和治安的强硬路线,《政府工作报告》赞成票超过99%”的报道。报道指出:对于包括增幅为12.2%,达8082亿3千万元的军费和用于维持国内治安的中央政府的公共安全费用的预算,反对票还没有达到10%,这种支持习近平领导集团强硬路线的形态,让人担心扩张军备和对维吾尔族等的镇压会加速。
简政放权——法无禁止即可为
这次两会表明,一项自我削权的改革,成为了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本届政府把打造法治政府,简政放权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蕴含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明晰思路。
中国政府在多年运行过程中,职能准确定位、行为规范科学的的问题始终是模糊的,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政府由于机构运行的惯性,往往喜欢将权力收得过紧,管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以至于中央政府会管理很基层和很微观的问题,承担得过多,管理得太宽太细而导致力不从心,本来该管理的反而没有精力去管。
李克强在人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指出:去年,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我们确实下了不少的力气,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结果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有个统计数字也可以表明这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这也表明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想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
本次两会,继续探讨了对于微观环节的管理问题,也就是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模式,进行“国务院机构改革”,切实推进以政府向市场放权、中央向地方放权为核心的市场化之路,解决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平衡问题,调整收入分配,抑制收入差异过大趋势,培育中产阶层,放宽社会组织管理,加大和培育公民社会,使之成为执政党、政府与社会的连接器和缓冲阀,并使媒体管理更趋灵活,发挥媒体社会监督作用,法治至上得到充分落实,使法治成为社会底线的守护者。
李克强说: 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稳健增长——经济成长是活力源泉
这次人大会议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其重点放在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李克强说: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
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李克强在基层曾经访问过一些“零就业”家庭,他说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现在我们全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六七百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有一定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安定,也为环保提供技术条件和财政支持。更重要的是,持续增长还是排除金融风险的保障。包括房产在内的金融资产,其价格取决于市场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
根据Penn World Table 8.0(一个综合了世界各国国民核算账户主要信息的数据库),以2005年美元计算,中国在2011年人均GDP在经过物价调整后达到8189美元,是美国当年人均GDP(42140美元)的19.4%。按照这个数据,时至今年(2014年),中国人均GDP应当已超过美国的四分之一。
野村证券公司Alastair Newton使用来自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数据编撰了一个有趣的图表,该图表显示了美国、西欧、中国和印度这世界四大经济体在1000年间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总额比例的变动。该图显示中国经济规模将可能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稳健而持续的增长,是13亿人走向富裕和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必由之路。
铁腕治污——向雾霾宣战
去年年底,雾霾首度侵袭北京,随即席卷全国近半国土,环境治理已迫在眉睫。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对环境问题给予了空前关注,环保已成为最受民众关注的两会议题。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给出了明确指导。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今年的工作重点中特别指出了重拳防治污染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税费改革、雾霾治理、战略规划、节能环保产业和生态工程五个方面。报告针对大气污染详细提到了脱硫、脱硝和除尘三项工作的任务目标,并表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这体现政府对国内污染现状已具备清醒认识,亦表明未来中央将进一步加大污染检测、治理和违法查处的工作力度。
未来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继续提速,这也意味着环境治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十二五”的前三年,举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以超过2000亿的幅度增长,2013年全社会环保投入预计超过1万亿,而“十二五”期间可能将超过5万亿。三年间,政府在节能环保投资方面的支出分别为2641亿、2963亿、3383亿,年均增长率超过14%。
和平发展——不忘坚守主权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说,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是13亿人民的共同意志,这需要有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我记得去年记者会快结束的时候,我说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也是不可动摇的。两者归结起来还是要维护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李克强重点谈了中美关系。他说,中美的共同利益可以说是远远大于分歧,去年我们双边贸易额达到5200多亿美元,粗略算的话,每一个工作小时,中美之间可能有1亿美元的生意已经做成了。何况我们现在还正在进行中美投资协定的谈判,中美合作的潜力巨大,要在增强互补性上多做文章。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变是向有利于中美双方、有利于两国关系稳定的方向去走,还是要择宽处行,谋长久之利。
本届两会极少提及日本,李克强在记者会上也未提及。对于这次两会的外交路线,日本读解为强硬外交路线。日本FNN电视台报道说:2014年中国经济的成长率定在7.5%,此外还针对日本提出“绝不允许拉历史倒车”这种反常的说法。在预算案中,除国防支出增长12.2%外,还以昆明滥杀无辜事件等社会不安的增加为背景,大幅增加了治安对策的支出。
时事通信报道说:中国总理李克强在13日的记者会见中说:“彻底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绝不动摇,此话的含义是中国在围绕冲绳县尖阁诸岛与南海的对立中绝不让步”。
《产经新闻》发表了题为“中国人大打出重视国防和治安的强硬路线,《政府工作报告》赞成票超过99%”的报道。报道指出:对于包括增幅为12.2%,达8082亿3千万元的军费和用于维持国内治安的中央政府的公共安全费用的预算,反对票还没有达到10%,这种支持习近平领导集团强硬路线的形态,让人担心扩张军备和对维吾尔族等的镇压会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