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战后60年 / 中俄重新站到一起
日期: 05年07月2期
  本报综合消息(记者 杨文凯)继5月8日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出访莫斯科之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相隔不到两月,又把俄罗斯安排为他本次亚欧之行的第一站。6月30日-7月7日,胡锦涛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赴苏格兰鹰谷出席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五国领导人对话会(8+5)。
  胡锦涛首站访问莫斯科,显示中俄在战后60周年这样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年份里,又重新走到了一起。对比于过去半个世纪里,中国与前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分歧的合合分分,本次中俄两国水到渠成地重新走到一起,完全源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彼此交换。为了反对共同面对的美国霸权主义,相对弱势但已进入上升通道的中俄两国正在建立起某种隐性的国家联盟。中俄在彻底解决了困扰双方几百年的边界问题后,两国关系的发展似乎已了无障碍。作为俄罗斯总统普京亲密的私人朋友,胡锦涛不仅获得了登堂入室的特别礼遇,还获得了展示国际政治抱负,争取国家最大利益的有力支持。

  家宴显亲密

  胡锦涛本次访问俄罗斯,与普京不是新人对面,而是老友相会。普京于6月30日晚,于莫斯科郊外的总统别墅举行家庭宴会欢迎胡锦涛,并与胡锦涛举行了非公开的长时间私人会谈。
  迄今为止,美英德法等大国首脑都曾在普京的私人别墅里受到过特别招待。胡锦涛本次受邀,显示胡锦涛与普京的亲密度和信赖关系已经登堂入室。胡锦涛感谢普京对友人的热情款待,并期待俄罗斯在国际和地域问题上能与中国取得战略性的一致行动。
  对此,日本媒体既羡慕又不无酸涩地说,在大国领导人中,普京总统没有在私人别墅里招待过的,只剩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显然,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对国家关系影响至深。

  车臣换台湾

  在面对领土分裂势力问题上,俄罗斯有车臣,中国有台湾,两国领导人拥有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也具有了相互支持的充分理由。
  胡锦涛与普京于7月1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后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车臣问题也关系到俄罗斯的核心利益。中俄两国将在外交层面上加强相互支持的体制,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具体来说,俄方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上坚定支持中方立场,中方也坚定支持俄方打击车臣恐怖势力,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

  能源新外交

  胡锦涛访俄,继续深化中国渐次展开的全球能源战略。就在出访之前的6月27日下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学习会上对中国的能源政策发表谈话。他强调,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求各级机构“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更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此前的6月23日,中海油宣布欲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已引起了国际性震憾。
  俄罗斯是中国争取国际能源最重要的新兴渠道之一。中国除了获得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石油管道优先供油权以外,还希望购买俄罗斯国营的罗斯石油公司的部分股权。中国同时还参与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共同开发项目。
  200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12亿美元。胡锦涛访俄指出,中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俄商定,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将达到600-800亿美元。但俄国媒体认为,依靠目前的贸易结构,也就是中国只想多购买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材料,外加武器军备,要完成这一目标会非常艰难。俄方希望中国能大力购买俄罗斯的民航客机、电能、核能等机械设备。
  在投资方面,中方投资13亿美元在俄罗斯兴建“波罗的海明珠”大型房产项目是两国在新领域内的合作尝试。俄方非常希望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同时也欢迎中国企业积极参加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

  对霸权说不

  胡锦涛与普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被认为是胡锦涛出席八国峰会前夕,与俄罗斯协调立场,取得一致的重要政治成果。
  中国和俄国是“世界多极化”的热心提倡者,本次“联合声明”体现这种一贯性思路,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新秩序的主张。针对美国式的霸权主义,中俄联合声明中充满了否定性的表述,可以说是说“不”的代表性文件。比如,“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不采取单边行动,不采取强迫政策,不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寻求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和主导权,不将国家划分为领导型与从属型”;“不能无视主权国家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不能从外部强加社会政治制度模式”等等。联合声明不无自豪地宣称,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正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重大贡献,中俄关系的实践印证了本声明所述原则的生命力。
  但俄罗斯《商人日报》指出,中俄每次高峰会晤都充满了各种言辞华丽的高调声明,本次胡锦涛访俄也不例外。俄罗斯《新闻时报》则认为,在出席即将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之前,面临政治性压力的中国需要与俄罗斯协调立场,对抗来自美国与欧洲的压力。

  新合纵连横

  中国与俄罗斯在新形势下重新聚头非常具有历史意味。
  在中俄美日的四国演义中,中国曾经依靠前苏联老大哥,共抗美国。但当苏联与美国一样成为霸权主义,并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时,中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与日本和美国先后建立起正常的国家关系,并在美日支持下完成了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腾飞。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势日盛之后,“中国威胁论”引起西方世界警戒,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压力接踵而来。中国为了显示吾道不孤,又在国际社会重新开展找朋友活动。中国最终找到了俄罗斯兄弟,以美日同盟为对立面,再次建立起中俄战略互信,充满必然性。在战后60周年之际,历史又完成了一个圆弧运动。
  从领导人的个人喜好来看,胡锦涛的外交风格是拉欧拒美、联俄轻日。胡锦涛接连访俄,并相隔1年后再次参加在英国举行的八国峰会,都不乏象征性。今年8月18日至25日,中俄将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双方的军演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不存在任何战略或技术障碍。这也是自1958年以来两国首次大规模军演。这次军演规模大大超出外界预估,参加联合演习的将有5000名中国军人和3000名俄罗斯军人,都属于两国陆海空精锐部队。中国北海舰队与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将成为这次演习主力。中俄两国国防部长将前往现场督师。如果说,1958年军演的针对性十分鲜明,那么相隔47年后的联合军演不针对日美同盟,还能针对谁?

===========================================================================================================
  中俄十年史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中国抱着静观待变、拒洪防火的谨慎心态对待处于大国兴衰下降轨道中的俄罗斯。
  1996年,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访中,与中国发表了“构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宣言,中俄关系进入了发展的10年。
  2000年5月,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7月访中发表共同宣言,呼吁有关国家遵守《限制弹道导弹条约》。
  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中俄同为重要成员国。同年7月,江泽民主席访俄,正式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达成互不侵犯协议。
  2002年12月,普京访中,与胡锦涛发表共同宣言,主张“世界多极化”。
  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俄,双方在经济援助朝鲜和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伊拉克战后复兴问题上取得一致。2004年10月,普京访中,双方同意扩大能源合作,并最终划定两国边境界线。
  2005年5月,中俄印三国外长首次会谈,新的国家阵营开始成形。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1221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