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孙辉)日本经济产业省7月1日发表2005年度《通商白皮书》,强调日本已迈向少子高龄化社会,若要保持日本经济持续成长,必须继续推动以自由贸易(FTA)为中心,加强日本和东亚各国的经济协作关系。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大力引进外国人才,加快国际化进程。报告同时指出,中国经济成长,但农村和都市所得差距扩大,失业和金融机构贷款不能回收,还有投资过热等结构性问题,可能成为阻碍成长的因素。这些提高着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风险。
7月1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阁僚会议上公布此报告。白皮书指出,东亚经济在生产和消费两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成长性,提供了很大的市场,日本主导东亚区域之间的经济统合,以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等方式为中心,充实贸易和投资的规定极为重要。白皮书对日本出口高附加值产品,通过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组装,再销往欧美市场的“贸易三角关系”作了分析,以东亚各种产业形成互补为结论。
该报告用了约三分之一、二十余页对中国经济作了分析。分析指出,中国经济成长过多依赖基础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投资过热造成的问题包括: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扬造成物价上扬、不动产价格上升、电力不足趋于严重等。报告指出,今后中国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住宅贷款融资造成贷款不能收回问题,还有侵害知识产权问题,以及相关法令的不完备等。
日本企业投资中国,多以中国是世界工厂作为考虑的大前提。新发布的通商白皮书明显对这一点进行了负面的评估。据指出,中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贫富悬殊,乡村与都市差异明显。
报告还对已经浮现了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环境问题及“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
对于投资中国热潮,白皮书也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批评:如中国经济过热的现象引发银行坏账扩大、供给过剩、城乡差距扩大等各种问题造成了投资成本上升、投资风险加大。白皮书再次强调了日本企业应放眼整个东亚的重要性。
另外,日本也注意到中国企业正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影响力。经济产业省提醒日本企业:为了保障日本企业今后的竞争力,必须密切留意中国的产品研究开发以及外资收购情况。这是日本在近几年的中国投资热中,首次以白皮书形式对日本企业敲响警钟。因此,不少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度《通商白皮书》今后将进一步影响日本企业对投资中国的热情。
近年来,日本一直力推东亚区域合作。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产业省出版的《通商白皮书》,一改以往对世界经济区域合作集团化的看法,公开承认和充分肯定了在东亚地区建立经济贸易合作组织对日本的重大意义。这次《通商白皮书》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负面报道和分析,是否是日本投资取向改变的前兆,值得注意。这和中国国内今年4月爆发“反日游行”活动后,日本企业出现“在中国投资风险大,把投资转向东南亚国家去”的论调是否前后呼应,再次引起经济学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7月1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阁僚会议上公布此报告。白皮书指出,东亚经济在生产和消费两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成长性,提供了很大的市场,日本主导东亚区域之间的经济统合,以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等方式为中心,充实贸易和投资的规定极为重要。白皮书对日本出口高附加值产品,通过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组装,再销往欧美市场的“贸易三角关系”作了分析,以东亚各种产业形成互补为结论。
该报告用了约三分之一、二十余页对中国经济作了分析。分析指出,中国经济成长过多依赖基础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投资过热造成的问题包括: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扬造成物价上扬、不动产价格上升、电力不足趋于严重等。报告指出,今后中国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住宅贷款融资造成贷款不能收回问题,还有侵害知识产权问题,以及相关法令的不完备等。
日本企业投资中国,多以中国是世界工厂作为考虑的大前提。新发布的通商白皮书明显对这一点进行了负面的评估。据指出,中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贫富悬殊,乡村与都市差异明显。
报告还对已经浮现了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环境问题及“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
对于投资中国热潮,白皮书也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批评:如中国经济过热的现象引发银行坏账扩大、供给过剩、城乡差距扩大等各种问题造成了投资成本上升、投资风险加大。白皮书再次强调了日本企业应放眼整个东亚的重要性。
另外,日本也注意到中国企业正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影响力。经济产业省提醒日本企业:为了保障日本企业今后的竞争力,必须密切留意中国的产品研究开发以及外资收购情况。这是日本在近几年的中国投资热中,首次以白皮书形式对日本企业敲响警钟。因此,不少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度《通商白皮书》今后将进一步影响日本企业对投资中国的热情。
近年来,日本一直力推东亚区域合作。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产业省出版的《通商白皮书》,一改以往对世界经济区域合作集团化的看法,公开承认和充分肯定了在东亚地区建立经济贸易合作组织对日本的重大意义。这次《通商白皮书》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负面报道和分析,是否是日本投资取向改变的前兆,值得注意。这和中国国内今年4月爆发“反日游行”活动后,日本企业出现“在中国投资风险大,把投资转向东南亚国家去”的论调是否前后呼应,再次引起经济学者和评论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