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5年以来,中日关系依然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尤其是最近,中国民间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反对右翼教科书歪曲历史,发生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及游行示威活动。上海国际问题经济研究所日本研究室主任吴寄南先生近日访日,与日本朋友进行恳谈,就最近的中日关系表达了一个中国学者坦率而理性的看法。
吴寄南指出,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对改善中日关系提出了三点建议:积极创造条件促使中日高层实现互访,倡导两国外交机构对中日关系进行战略性研究,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温家宝的提案没有涉及靖国参拜,却首次在中日关系中出现了“ 战略性”的表述。温家宝的三点提案,是中国领导层的共识,代表了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中国政府的最大目标是抓住未来20年的机遇期,集中精力搞建设,为此需要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获得安定的建设环境。中国的对日关系政策也是以此为前提的。
最近,中日之间发生了几个风波。1、四年一次的教科书问题重现,给日本对亚洲外交造成重大挫折;2、一部分日企受到指责,以朝日啤酒为代表,中国民间爆发了抵制日货运动;3、日本谋求加入常任理事国,遭到激烈反对。
分析中国民间爆发对抗情绪,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泉连续4年参拜靖国神社,使得中国民间对日本的愤怒情绪越积越深,总有一天要爆发。其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了,但社会矛盾也加深了。失业率上升、打工者欠薪、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贫富差距扩大。激烈的反日运动成为民间释放社会压力,表达对政府不满的替代性行为。其三,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力提升了,但中国在过去150年里受到列强欺侮,受害者意识在中国民间植根深厚,尚没能实现转换。受害者意识造成了两方面结果:一方面,缺乏与大国相符合的胸襟和眼光;另一方面,“大国情结”又在扩张,极易导致激进行为。
吴寄南认为,以抵制日货的方式来表达对日不满,这种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了。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中国销售的日货大部分是合资企业的产品,是Made in china。“抵制日货”长期化,未为妥当。中国政府既然已经表达了对日关系的政策立场,一定会以此为基础,尽最大努力来促进中日关系。
当前的中日关系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有几个问题:1、日美安保2+2会议,把维持台海安全设立为战略目标,首次涉及台湾问题,引起关注。2、中日在东海油气开发上存在摩擦,两国事务级会谈难以解决问题,日方采取报复性的对抗开采更于事无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两国领导人的政治决断,高层互访会谈的紧迫性日益显现。3、日本的“入常”问题迫在眉睫。对日本来说,这是等了几十年的绝佳机会,但事情并不会如想象得那样简单。中国已表明了立场:联合国改革方案必须是各国协议、全票通过的产物,不能成为联合国分裂的种子,本次改革应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席位。吴寄南说,日本的外交以美国为主,这是不平衡的。日本在重视美国的同时,也应重视亚洲国家。如果亚洲近邻不理解甚至不支持,对日本来说不是好事情。
在中日关系中,有些概念需要厘清,有些立场需要说明,否则容易引起误会。比如,日本即使加入常任理事国,也不拥有否决权,并不意味着与中国能平起平坐;又如,中国反对日本首相参拜甲级战犯,并不是笼统地反对参拜靖国神社。做好研究、说明和解释工作,这就是学者和媒体的责任了。
中国需要摆脱受害者意识 / ──吴寄南教授谈民间反日运动
日期:
05年04月3期
本报记者 杨文凯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10852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