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孟庆枢:生命长河中的升维者—关于宇宙、人类与未来的随想
日期: 25年10月4期
文学园地

作者:孟庆枢

最近总在琢磨一个问题:咱们头顶这片天,和地上跑的人,到底算个啥关系?前些日子读《庄子》,里头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话乍听玄乎,细琢磨倒像在说宇宙是个活物。您看那星河运转、四季更迭,哪儿不像个呼吸的活物?可这“大生命”里头,人到底算个啥角色?前些天跟学生聊起川端康成的《雪国》,驹子说“徒劳之美”,我突然觉得——人啊,可能就是宇宙这棵大树上的“徒劳之花”,开得没道理,可没了这花,树就少了点灵气。

一、宇宙的呼吸与人的心跳

前些年带学生搞比较文学,研究日本近代文学里的自然观。有个学生写川端康成笔下的“雪”,说那雪不只是背景,简直是活的,能听见它簌簌落地的声音。这让我想到,宇宙或许就像个巨大的生命体,它的“细胞”是星系,“血液”是暗物质,“神经”是引力波。咱们人类呢?可能就是这生命体里长出的“神经末梢”——既能感知外界,又能反作用于本体。

举个现实的例子:新冠疫情期间,人类突然意识到自己多渺小。病毒不过是个微生物,却让全球停摆。这就像人体里的细菌造反,提醒宿主该注意卫生了。再想想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何尝不是地球在“发烧”?人类发明空调、汽车的时候,何尝想过是在给地球“添柴火”?这让我想起《庄子》里的“浑沌开窍”,七窍开而混沌死——咱们自以为是的“改造自然”,会不会正捅了宇宙这个“浑沌”的要害?

二、升维接力赛:从甲骨文到量子计算机

前几天翻老照片,发现父亲那辈人用的算盘,和我现在用的电脑,本质上都是“计算工具”。但算盘珠子拨动的是十进制,量子计算机处理的是叠加态。这让我想到人类文明的“升维”过程:原始人用火烤肉是升维,仓颉造字是升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也是升维。每个时代都有“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的是什么?

 前阵子参观科技馆,有个孩子问我:“教授,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我指着墙上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说:“你看这画里的人,手脚伸展能触到圆周,象征着人类对完美的追求。AI再聪明,能画出这样的画吗?它或许能算出圆周率后百万位,但理解‘美’的瞬间,还得靠咱们这颗会流泪的心。”这话虽不严谨,却道出关键:人类独有的,是对意义的追寻。就像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不是为取暖,而是为点亮文明的灯。

三、“业”的涟漪:从敦煌壁画到太空垃圾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千年后依然鲜艳。那些画工当年抹的颜料,本想记录佛经故事,谁料成了研究古代化学的标本。这让我想到“业力”的现代版——我们今天的每个选择,都可能在未来泛起涟漪。比如塑料发明时,人们只觉得方便,哪想到百年后海洋里漂着“塑料大陆”?再比如社交媒体,最初为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现在却让人在信息茧房里越陷越深。



敦煌壁画


前些天读《未来简史》,赫拉利说数据主义可能成为新宗教。我倒觉得,数据若成了“新神”,人类就得小心变成“赛博格”里的零件。但转念一想,川端康成在《古都》里写千重子看见紫花地丁时的悸动,这种细腻的情感,算法能模拟吗?或许真正的“业”,不在于技术多先进,而在于我们是否记得:科技是船,人文才是舵。

四、谨慎的乐观:从《诗经》到碳中和

《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的是自然;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悟的是禅机;徐霞客走遍名山大川,记的是山河。古人把生命意识融入笔墨,留下文明的基因。如今我们搞碳中和、建空间站,何尝不是另一种“诗意栖居”?只是这诗意里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

记得2010年带学生去北大荒,看见黑土地被农药侵蚀得板结。有位老农攥着把土说:“这地以前攥一把能攥出油,现在攥一把能攥出血。”这话让我心惊。后来推动生态农业,教农民用蚯蚓改良土壤,三年后地里又长出野花。这让我相信:人类完全有能力在“升维”时修补“业力”。就像中医讲究“治未病”,面对气候变化,我们既要研发新能源,也要找回对自然的敬畏。

五、行稳致远:从甲骨占卜到大数据

商朝人用甲骨占卜吉凶,把裂纹刻成文字;今天我们用大数据预测未来,把信息存在云端。形式不同,本质都在试图把握不确定性。但有个问题:甲骨文刻的是“天命”,大数据算的是“概率”,前者敬畏未知,后者依赖算法。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话:“上帝不掷骰子。”可量子力学证明,世界本就是概率云。如何在科技洪流中守住人文底线?或许该学学苏州园林的设计——明明是人工堆砌,偏要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八卦。作者 Pnkv。

最近研究日本“物哀”美学,发现他们推崇的“瞬间之美”,恰似量子态的叠加:樱花飘落的刹那,既美又哀,既存在又消逝。这种对无常的接纳,或许能给现代人启发。面对巨变,我们不必强求永恒,就像写论文不必苛求完美——先完成,再完美,在迭代中寻找生机。

结语:做宇宙这棵树上的“徒劳之花”

站在图书馆顶楼俯瞰长春城,霓虹如星河,车流似血脉。忽然觉得,咱们每个人都是宇宙这个超级生命体的“干细胞”——既能分化成各种功能细胞,又能通过分裂传递基因。面对气候变化、AI伦理、基因编辑这些“新业力”,与其焦虑,不如像敦煌画工那样,把当下的思考刻进文明的岩层。毕竟,再精密的算法也算不出一朵野花绽放时的颤动,再强大的AI也写不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的诗句。谨慎的乐观不是躺平,而是带着觉知前行——就像古人观星象知节气,今人读数据察趋势,但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那上面可有李白、苏轼、川端康成都没见过的风景?

后记:写完这些,窗外正飘着细雨。想起年轻时在东京大学访学,加藤周一先生说:“比较文学就是给文明把脉。”如今摸着时代的脉搏,忽觉我们这代人责任重大——既要当好“翻译官”,把古老智慧译成现代语言;也要做好“接线员”,让科技与人文接通电流。或许这就是“升维接力”的真意:在浩瀚星河中,做一粒有温度的尘埃。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1325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