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徐青:河上肇之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轨迹与历史影响
日期: 25年08月4期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
【东瀛荷风】——“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专辑征文之五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徐青

一、思想启蒙与东亚进步思潮的觉醒



河上肇(1879-1946)生于日本山口县,其学术生涯恰逢明治维新后社会剧烈转型期。青年时期经历的足尾铜山矿毒事件(1901年)使他直面资本主义发展的阴暗面,这种对社会矛盾的敏锐观察,成为其日后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契机。在1917年出版的《贫乏物语》中,他尖锐指出:“终日劳动的贫民依旧贫穷,而从不劳动的富人却奢侈”——这种对阶级矛盾的揭示,比日本军国主义全面崛起早了十余年,具有先知般的警示意义。

1920年代,其著作通过《贫乏物语》等中译本传入中国,影响了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值得注意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河上肇已完成向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转变,其学说客观上为中日两国反法西斯力量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武器。这种思想传播的跨国性,在202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更显其历史深意。



二、学术抗争与军国主义压迫
1932年河上肇加入日本共产党时,日本已开始全面法西斯化。其主编的《社会问题研究》杂志成为罕见的左翼思想阵地,但随即遭到当局镇压。即便转入地下期间,一直到1933年8月被捕,他仍坚持《资本论》研究,这种“用学术抵抗暴力”的姿态,与同期中国沦陷区知识分子的文化抗战形成跨越国界的精神共鸣。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1937年出狱后被迫转向汉诗创作的经历。他特别喜爱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的诗歌,著有《陆放翁鉴赏》,自以“梅花耐寒”自喻,暗喻反战立场。这种文艺抵抗策略,与日本国内少数反战人士如作家宫本百合子等形成思想网络。当前日本学者研究发现,这些被压制的思想资源,恰恰构成了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的思想源流之一。

三、历史镜鉴与当代东亚和解
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球掀起历史反思新浪潮。3月29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硫磺岛表示,将在战后80周年之际以个人名义发表特别声明,强调“将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相结合”。这一表态与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月1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的关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讲话形成呼应,体现了不同国家对历史认知的共同关切。
历史经验表明,知识分子的思想抗争具有持久价值。1925年5月1日,当墨索里尼已掌握政权时,意大利知识分子通过公开信谴责法西斯体制,联署者包括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他们捍卫法治、个人自由等现代社会基本原则,证明“抵抗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百年后的今天,面对法西斯思潮的重新抬头,全球400名知识分子联署发表《呼吁所有信仰民主的人们采取行动》宣言,其中包括日本前学术会议会长梶田隆章等知名学者。


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其统治必然导致权力制衡的崩溃,通过暴力镇压反对派,操控媒体,最终阻碍社会进步。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际,必须汲取这一历史经验,建立学术性的国际对话机制。在这方面,河上肇等知识分子的思想遗产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他的著作在1920-30年代的中国传播,培育了既理解马克思主义又熟知日本国情的新一代革命者,这种知识分子的国际联动至今仍具借鉴价值。



要培养知识分子在威权环境下的思想独立性,教育至关重要。这需要各国历史教育形成有益的互补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我们必须弘扬反法西斯斗争中形成的国际合作精神,警惕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思潮,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1249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