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 翔
那么日本产品的未来在什么地方?当然这个问题和我没什么关系,要是日本人自己都不关心的话,我干嘛要操心呢?不过既然写了前面的许多,也就顺便说两句。
未来光明么?问日本人的话,可能答案不让人满意。每次的社会调查显示,日本人对自己国家的未来总是充满忧郁。日本产品的未来如果从身边的各种新闻上看,不是没有让人担心的地方。信誉上开始出现滑坡,后面的追赶者越来越多,而日本企业也开始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点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意思。最典型的当然就是索尼。看索尼的成长轨迹几乎可以了解所有日本企业和它们产品的发展趋势。索尼业绩下滑当然有很多直接原因,但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的触角伸得太多太远。从电子和音响制品起家,到现在什么都插一脚,索尼和很多日本企业一样,希望
日本坐稳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交椅之后,从政治家到企业家心里都有著坐二望一的小算盘。日本太渴望有更多巨无霸似的、纵横各个行业的企业航母,彷佛当年的贝尔、蓝色巨人IBM。这是一种赶超的心态。80年代日本几乎要赶上美国了,就在这个时候,一场长达10年多的经济停滞让日本从上到下一阵忙乱。但是经济危机并没有阻止日本企业的霸王梦想,几年前经济开始复苏后,大企业又开始四处撒网,八面出击了,有点急功近利的味道。但是时代不同,在技术为王的年代中,想要左拥右抱什么便宜都占一点已经不是成功之道。只要看近年来发家的企业就知道,都是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才能登顶称王的,google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希望跨行业做大的直接结果是使得日本产品的标志性开始弱化。这种结果恰恰是与经济上坐二望一的愿望背道而驰的。没有标志性产品当然也不会有领袖的经济。
而与向上的心态相对的是对下的心态。在这方面,日本的企业同样出现了偏差。具而体的例子当然就是对待中国、中国市场上的做法。一方面,日本大部分企业心里明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企业和产品想要全面赶超日本还相当困难。于是,带著对中国巨大市场的垂涎,他们昂著高傲的头走进中国。虽然加大著投资,虽然口口声声要重视中国,但是心中始终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蔑视。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中特有的矛盾性也在企业人中普遍存在。在蔑视中国的同时,心中含著深深的恐惧:怕中国偷取了他们的技术,怕中国占领了他们的市场。原本在海外本地化就做得很糟糕的日本企业在中国尤其是做得最差的。他们眼睁睁地看著欧美企业将中国市场、中国的高级人才抢走,一边著急,一边不知所措,一边还故作无所谓。其实保持对中国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势的最好办法就是大量地培养这些国家的高级人才为自己服务。美国人已经做了很多年,而且做得非常好了。善于学习,喜欢学习的日本人不知道为什么于这点始终做不到。
在这种向上对下都失衡的心态挤压下,日本企业要期望自己的产品在21世纪依然占领全球市场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心态之外,日本当然也有自己的优势:技术。所谓积厚薄发是日本技术最好的写照。在经济发展时期,日本靠的是不吃不睡、不过人日子的革命主义、民族主义玩儿命精神走到世界前列的。在这期间,日本的科技多少有些让人嘲笑的感觉。日本人是经济动物,全世界都知道,那说的是他们赚起钱来不要命的干劲儿。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些东西,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地加大著教育科技研发的力量。到了上世纪的90年代,这些努力在日本产品中得到体现。那个时候日本产品已经不止是质量好、设计好的代名词,还是高科技含量和酷的同义词。近年来,日本产品在北美带动日本文化在当地的流行就是最好的例证。而面对未来,日本企业和科研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开始越来越体现出价值。新型科技产品中,日本技术占的比例大而又大,在数码摄像技术、光介质存储技术、新一代汽车技术这些领域里,几乎都可以说是日本一枝独秀。而且人们同样不会忘记,在传统工业领域,日本从来也都是走在前列的。从大到小,从模拟到数字,从天上到地下,从旧的到新的,各个行业日本都有未来领导技术的领航者或者至少是领航并肩者存在。
很显然的事情是,在硬指标方面,日本产品面对未来已经站在了比大部分国家都要远得多的起跑线上,并且已经起跑。如果仅看这点,那么虽然经历了10多年的经济不景气,日本在21世纪开始时刻的领先却要比它80年代经济最鼎盛时期还要大。然而软指标上未来却不容乐观,除了前面说的心态,还有政治经济体制、国民素质、内政外交等等方面的问题。战后一代的辉煌结束之后,享乐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旧思想体系的逐渐破灭与新思维方式的兴起中,旧社会制度与变革中的制度的夹击中摇摆,他们生产的日本货怎样区别于现在的日本货,我们还是不得而知。
日本产品的未来依然是变数。我们的问题是,看到日本产品一路走来,中国货的前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