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太美了!你知道以器载道的田记窑吗
日期: 25年05月2期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中国云南建水紫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承载着千年匠心的文化密码,“田记窑”是建水紫陶的标杆性品牌,工坊创立于2005年,以坚守传统工艺、严格遵循古法闻名。从原料选择(仅用本地优质原矿,从五彩山精选含铁量高的陶泥)、泥料制备(遵循“淘泥十二炼”古法,泥料经两年以上陈腐、手工筛洗)、器坯成型(“成型七十二技”拉坯刻填),到柴窑七日烧制(依“冶陶二十四法”龙窑古法),全程手工完成,完整保留了108道工序,真正达到“一器千工”的精细程度,每一步都凝聚着“泥为骨,火为魂”的匠人哲学。其作品以技艺精湛、窑变丰富、文韵古朴著称,被誉为“传统紫陶活态传承的典范”。 
当下,田记窑也跟随时代发展,立足于通过非遗技艺活化、文旅融合创新与国际化交流传播,更生动地去诠释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新生。 




田记窑代表人物、艺术成就及社会贡献 

田记窑以“守艺”与“传薪”为使命,田氏兄妹(田波、田静)恢复的柴烧工艺,让每件作品因丰富而又神秘的窑变形成独特肌理,既延续了“亮如镜、质如铁”的传统特质,又赋予其当代艺术价值。由于紫窑烧制的特殊性和田氏兄妹高超技艺,每一件作品都堪称绝品,令人惊艳。茶器系列代表作“璞炻”、“承瑜”,通过器型改良满足现代茶道需求,将功能性与审美性深度融合,让茶爱好者在品茗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而不是晦涩。 



田波——紫陶艺术的守护者与创新者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古法柴窑烧制技艺专家,深耕紫陶艺术三十余年。他突破传统柴窑技法,开创多类窑变效果,并推动建水紫陶技艺标准化认证,提升行业影响力。 
其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2022年与田静在北京荣宝斋举办“薪火传承”个展,引发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他长期致力于非遗保护与人才培养,是建水紫陶走向国际的重要推手。 



田静——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会员(第十三、十四届),云南省政协常委(第十三届),云南省红河州人大代表,全国巾帼建工标兵,云南省首席技师……田静以复兴断代的紫陶制壶技艺闻名,诸多荣誉从没让她停下创作和钻研的脚步,经过不懈努力,紫陶工艺“108道工序”的完整理论体系,由田静完成归纳整理和著论,为紫陶技艺传承奠定了学术基础,不愧为紫陶非遗技艺的复兴者与传习先锋。此外,田静攻克了泥料收缩难题,创新百余种壶型,创办紫陶技能传习中心,授徒数百人,推动行业人才储备。其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机构收藏,并多次赴日本、瑞士等地展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紫陶名片”。 



在传习模式上,田静提出“与其让老师进课堂,不如让学生进工坊”的理念。这种“生产性保护”策略,既延续了建水紫陶“塑泥为骨,浴火而生”的技艺基因,又创造了“在家门口吃手艺饭”的就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窑尚美术馆——跨越时空的古今艺术对话空间 

2024年,坐落于国家级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窑尚美术馆正式落成,是田记窑首创的以陶艺术为专题的私人美术馆。美术馆致力于将艺术融入生活,通过跨界艺术展、艺术沙龙、主题工作坊等形式,搭建中外艺术对话平台,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很注重青年陶艺家的培养,将打造更具创造力、成长型的美学生活艺术渠道,推动美育和传播非遗技艺为己任。其开发的“节气壶配节气茶”等概念产品,将二十四节气文化编码于实用器物中,让国内外消费者将中国智慧更好地与大自然融合。 



三、田纪窑的创新传承与使命愿景 

(一)文化传承的社会意义:从技艺延续到非遗振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田静连续六年提交非遗保护提案,推动建立“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三级保护体系。 


田记窑占地4500平方米的非遗工坊,迄今已免费培养百余名学徒,其中百分之八十为当地青年,通过“师父带徒弟”的活态传承,让建水的年轻人在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另外,由田静发起的“小小传承人孝亲活动”已开展百余期,通过“亲情、亲自然、亲乡土”主题活动,让少年儿童在制陶中建立文化认同。这些极具社会奉献精神的举动,超越了传统工艺在商业运作中的唯利是图,为构建多维度的文化生态系统做出了极大贡献。 

近两年,田记窑与清华美院、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非遗研习营,着力培养兼具传统功底与现代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代际传承加跨界创新”的模式,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可持续的可能性。



(二)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从器物展示到沉浸体验 
近年来,田记窑又通过“非遗加文旅”的模式重构文化主题空间,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美学。其打造的紫陶文化展厅,集非遗工坊、美术馆、体验馆于一体,游客既可观赏庄重的祭窑仪式,也能参与拉坯刻填的沉浸式体验。近两年春节期间,建水县接待游客超百万,紫陶街日均体验者达千人次,“淘陶、制陶、品茶”的文旅闭环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而更具特色的文化叙事活动“藏陶鉴”雅集,吸引藏家和爱好者带着润养多年的紫陶茶具参与,他们将器物养护转化为主题文化对话;开窑仪式配合古琴演奏、节气茶会,将传统工艺升华为东方生活的雅文化艺术。这种“器物+仪式+空间+节气”的立体构建,使建水紫陶从手工艺品转变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国内外雅士通过“一壶一茶”感知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 

田记窑“非遗加研学”、“非遗加定制”等模式,已被文旅部纳入传统工艺振兴案例,为全国非遗项目提供转型范本。 



(三)国际交流的文化表达:从乡土记忆到深层共鸣 
田静提出“非遗即美育”的理念,在某些产品的设计上,既保留残贴工艺、民族纹样等中国特色文化符号,又创新推出符合国际审美的便携款茶器;通过与瑞士、日本等国交流活动和到各地、窑尚美术馆展演,以柴窑开窑仪式为媒介,向世界传递“器以载道”的古老东方哲学。他们还将紫陶制作体验纳入国际研学项目,符合中国文化“在地性全球化”的发展策略。一位英国藏家感叹道:“田记窑紫陶让我触摸到中国人对美的执着追求”。 



未来,田记窑着眼于更广阔的世界。一方面号召让更多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开展“寻根之旅”,了解和体验祖先的文明与技艺,让他们深刻地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加强乡土记忆。另一方面希望与日本等审美度极高、对文化财保护有经验的国家地区促进学术交流和市场拓展,共同开启东方陶艺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篇章。既让千年紫陶重焕生机,也为中西方工艺对话搭建桥梁。 



田静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不需要宏大叙事,只需将匠心注入日常器物,让文化在与生活的交融中自然生长。当柴窑的火光映照出紫陶的温润光泽,当普洱的醇香萦绕于镌刻诗画的壶身,世界便通过中国匠人的指尖读懂了东方文明的诗意与包容。这种“以器载道”的传播方式,正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密码。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21127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