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抑郁了吗?日本政府批准AI数值化诊断辅助软件
日期: 25年07月1期


中文导报讯  京都府的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ATR)等机构于6月30日宣布,一款通过人工智能(AI)解析脑部活动图像,并以数值形式呈现出抑郁症可能性的软件,已作为程序医疗器械获得了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药事批准。该软件的用途主要是辅助医生诊断,但被期待能有助于实现此前较为困难的精神疾病的客观化诊断。

抑郁症是一种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等多种症状的综合征。虽然被认为是由脑部回路的障碍所引发,但目前的诊断仍依赖医生主观确认患者的症状。因此,很难与精神分裂症(即统合失调症)、**双相障碍(躁郁症)**等其他精神疾病区分,不同医生的诊断也存在差异。

ATR脑信息通信综合研究所的所长川人光男等人,为了实现基于脑回路状态的诊断,从2008年至2018年收集了944名抑郁症患者与2031名健康人群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并建立了数据库,使AI学习抑郁症患者特有的脑活动状态。通过这套AI进行诊断时,可约70%准确地区分患者与健康者。

在进行抑郁症诊断时,通常会借助MRI影像来排除其他脑部异常。在这一过程中,只需额外增加10分钟左右的fMRI拍摄时间,就能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检测出“抑郁程度”。

该软件已于3月5日作为医疗器械获得了第一阶段的批准。研究团队计划在2026年春季基于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第二阶段的药事申请,目标是在2027年前半年纳入医保范围。
此外,研究团队也正在开发检测药物反应程度、以及诊断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其他精神疾病的方法。
在30日的记者会上,川人所长表示:“对于那些感到疑惑——‘其他科室的疾病都可以做检查,为什么精神疾病不能?’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福音。”

对此,日本精神科医生井上智介说,确实,有些人每次诊断结果一变,药物也随之更换,接着又要忍受不同的副作用,生活节奏也被打乱……好不容易适应了,又被赋予另一个病名,如此反复。


AI进行图像解析的优点是提供了客观的指标,我真心希望这样的技术能减少一些上述的痛苦经历。
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一种恐惧:我们是否会变成一个只相信数值和影像所呈现出来的东西的社会?
也就是说,“AI检查不出来的痛苦=虚假”、**“抑郁程度低=不严重”**这样的标签化风险。
如果MRI结果显示“无异常”,人们可能会说:“你是不是在偷懒?”
主治医生也许会说:“我们这里不能再接诊你。”
甚至有可能因此无法获得医疗或社会福利的支持……这样的担忧与不信任也会随之而来。
不过,归根结底,这样的AI系统只是诊断的“辅助工具”。人们的“痛苦”与“难受”并不是必须通过诊断来证明才成立的。我们必须始终铭记:真正重要的,是不要迷失这份基本的体认。

另一位日本精神科医生藤野智哉表示,与其他可以通过影像或抽血数值来评估疾病的科别不同,精神科的许多疾病主要依赖于患者的自我陈述或来自周围人的信息。
因此,医生个人的判断容易对诊断产生重大影响,或者仅凭当下症状就做出判断,也的确可能导致误诊。对于如内因性抑郁症这类被认为与脑部神经传导物质有关的疾病,如果今后能够通过数据形式加以呈现,当然是件值得期待的好事。
不过,其实即便是现在,“光学脑血流成像(近红外光谱仪)”这种辅助诊断方法已经被纳入医保诊疗项目,但相信很多人都并没有感受到它的广泛普及。这是因为在医保制度下,除了精准度外,“成本效益”**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量点。未来在这方面会有怎样的展开,值得持续关注。精神科仍有许多尚未被完全解明的领域,因此我真心希望,借助AI等新技术,能不断推动疾病机制的揭示和诊断精准度的提升。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6/21202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