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团圆之日,临水赏月的是自古便有的习俗。作为滨海城市的青岛,临水赏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西及东,前海一线的赏月胜地数不胜数,“太清水月”便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景。
月圆时分,东山之上,海天之间,玉琼当悬。万籁俱寂时,溶溶月色倾洒海面,岸边,清风掠竹,细浪轻拍;回首,楼阁飘渺,山影参差;纵目,浮光潋滟,玉壶冰镜。水生光,月更明,景色幽奇,恍若置身仙境。而这便是冠绝“崂山十二景”之一的“太清水月”,也是“崂山十二景”中唯一的夜景。
既是“太清水月”,自然离不开她背后的人文背景——太清宫。
云山道家,碧海仙居。崂山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说,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当属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太清宫。明代以来,又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崂山太清宫是中国最大的海滨道观,襟山面海,风景独特。冬天朔风不临,温润如春,盛夏酷暑不至,海风送爽,植物繁茂,顾炎武谓其“山深多生草药,而地暖能发南花”,被誉为“北国小江南”。太清的月,正是得益于太清的“道”,太清的“宫”。
太清宫位于太清湾北,背倚的居中主峰名为老君峰,左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依次而东,右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宫在峰下,大海当前。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效隔绝了外界的喧嚣,更重要的是避开了城区的灯火,保证了“宝镜升”的清幽、从容。
“太清水月”在古籍与传说中亮相,传说和刘墉有很大关系。相传刘墉来到崂山青山村小住,被这里的山海风光所吸引,在被道长留宿太清宫饮酒赏月时,刘墉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太清水月”四字,从此,赏月胜景以“太清水月”为名,逐渐为世人熟知。凡到太清宫游览,导游均会娓娓道来这段历史,如数家珍。清代文人林绍言有诗赞曰:“相约访仙界,今宵宿太清。烟澄山月小,夜静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叶惊。悄然成独坐,细数晓钟声。”
“太清水月”主要观赏地点是太清宫的“步月廊”,但也有资深山友推荐太清宫东面的钓鱼台。沿海边小道东南行1公里处,群礁迭起,海潮汹涌,礁石中有一巨石伸入海中。上平如削,坡向海水,背倚青山,是垂钓的好地方,更是赏月的绝佳去处。这里刻有署名宋绩臣、道号大谷子的诗一首,意蕴深远:“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如今,太清码头有客船可供游客“海上看崂山”,从太清湾向东,游船徐徐行进,左手“青山掩楼台”,右边“明月共潮生”,海波浪碧,天宇横青,上下空明,如置身玉壶冰镜中,也颇具风情。 ( 胡相洋)
.jpg)
太清晓月
.jpg)
始建于西汉的崂山太清宫
.jpg)
无人机拍摄的群山环抱的太清宫。
.jpg)
太清宫内1100岁高龄的银杏树。 (闫培森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