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查据考证 锲而不舍——“芥川龙之介藏书与中国之旅”专题讲座纪实
日期: 2024/08/13 16:23
——“芥川龙之介藏书与中国之旅”专题讲座纪实

日本华文作家协会 陈祖蓓
 
    
2024年8月11日,这个最高气温几近摄氏40度的炎日下午,在东京都中心的广岛大学东京会议室内度过的两个半小时也是热气腾腾,反应热烈,可谓之热上加热。
    
本次讲座的题目是“芥川龙之介藏书与中国之旅”,讲座人是复旦大学副教授、日语系主任邹波老师,主持人是广岛大学综合科学部教授卢涛老师。


 
    邹波老师

邹波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他翻译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时如何对原文中的个别登场人物身份、上海地区方言以及外国人的发音中提及的内容等进行考证,这些都是以往翻译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原文中提到一种鸟叫「パク」,邹老师从上海话发音,确认这是“八哥”。又,外国人的发音提及一个叫ランクアイセン的人名,经邹波老师调查与请教,终于弄清此人竟然是清末珠江一带盗匪的首领“林瓜四”!虽然是一些看似属于细枝末节的事情,但是澄清这些内容,可以还原芥川当时看到的中国以及他对中国的印象和理解。此外,文中提及的「ガウチョウダン」,邹波老师在仔细阅读原文的前后关系,得出是指当时的风俗习惯“高跷灯”这一结论,而在此前的翻译版本中,按照发音被翻成“高跳动”。“高跷灯”和“高跳动”,展现给读者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邹波老师和卢涛老师

讲座的重点是题赠、藏书、书画以及游记。芥川龙之介在走访中国时,去拜见了多方名人,如郑孝胥、章炳麟(章太炎)、吴昌硕、胡适等人,自然有些是他主动想要接近的人,但也有些是被安排见面的人,这就给他带来了印象上的“温度差”。如何从作品描写中读出人际关系的“温度差”,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有些场面,可以看出芥川是在“被迫聊”。
    
另外,邹波老师也指出,当时的时代背景给芥川龙之介带来的影响。由于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是应报社之邀成行的,所以他必须要为报社提供的视角服务,为该报纸的读者提供他们想看到的中国,因此他对当时的中国之批判也可以说是投其所好。


 
    
在回答芥川龙之介中国之行的“公”与“私”的提问时,邹老师提及研究方法的四象限问题,希望年轻人在研究时,可用X轴和Y轴的方法,如果“公”与“私”的二元对立是X轴的话,那么Y轴上可加上性别的二元对立。这种立体的把握并分析问题的方法令人首肯。邹波老师还向大家展示了他自己制作的「旅のまなざしはいかに鍛えられたか」的图像(见下图),对此,卢涛老师认为还可以加上“语言”的要素。可惜本次讲座未能涉及芥川龙之介的看中国之眼,期待日后还有机会。
 
总而言之,邹老师所做的考证以及对原文表达的准确解读,不仅还原了日语作品的内容,同时也给读者做了一个可信的交代。作为一个译者,完全可以在注解中说,“详情不明”,没有必要花太大的精力去注解一个对原文并无大碍的地方,但是,如果你做了这个看似不重要的努力,一定会提升作品内容的可信度。

诗人叶匡政在发言中提出,是追求细枝末节的考证重要还是阐述思想以及意义重要的问题,一问如一石,激出层层涟漪,大家踊跃发言,再次提升了小小会议室的热量。这个讨论也反而使人看到邹波老师等其他做研究工作的专家们的敬业精神,也看到了创作主体和研究者的身份之不同。以不同的声音和多视角看问题,使在座的人都受益匪浅。
应该说一下,卢涛老师大气而又幽默、有放又有控的主持也为本次讲座的成功锦上添花。本次讲座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姜建强)和中日翻译家协会(会长金晓明)联合主办。
 
(图片由陈祖蓓提供)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9/20791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