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海玲
这样的夜晚,正适合读诗。21点23分,激烈的摇晃令人恍惚回到311大地震。震源茨城县,5.6级。
今天弥生送给我她的诗集,在文化中心画展上仓促的碰面中,她递给我的诗集还未开封。依然是寥寥数语的交谈,依然是不必有一个字的寒暄。
我与弥生,想了想,竟然并没有过单独会面,认识时间也不深,却仿佛已经很了解。
比如在华文文学的聚会上,坐在一堆人的角落里我俩聊过。比如同一个圈子的忘年会后,在电车里说一路。有时候她给我的版面写稿子,她的文章不用校对。
还没有说到正题,她的诗集,叫做《之间的心》。
这个书名,深得我意。我对于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本就持怀疑态度,浑然、含蓄才是天地间漂游的空气。
在天与地之间,在云与水之间,在明与暗之间,在阴与阳之间,在爱与恨之间,在沉默与爆发之间,在沉静与奔放之间,在男人与女人之间,在故土与新城之间,在开始与结束之间,在生与死之间……这世间所有的故事,莫不是在“之间”。
在地震与地震之间,这个夜晚,适合于读诗。
“错过了你的时候/不曾有这种失落/海错过了溪流/森林错过了树/会懊恼吗”
“叶子一片一片离开/风 轻声细语地凉了/眼睛看不懂/心上的皱纹和失落”
“已在崖上千年的等待/一张口就会山崩地裂/连接远古今日/水滴石穿梦里成碟”
在后记里,弥生这样写:“都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但我确定,诗不同。诗,来源于心灵。心灵之门有时候关着,有时候锁着,有时候被雨淋湿,有时候被雾霭遮蔽,但是,只要是门,就是可以开的。而且,一旦开了,就会发现些什么,也会留下印痕,这本诗集就是”。
这本诗集,很美。
弥生的诗集里,随处可见的是她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追求,正像她在扉页的《诗观》里写的,每个字都是贝孕育出来的珍珠,而穿珠子的那条线,是诗人的感情。
诗集的序,是厦门大学的女性文学教授林丹娅写的,借她的话来说,“弥生的诗,首先有鲜明的画面感,若铺展在野,恍惚便是人文自然交合的画廊。再就是这画中有人,那是弥生自己的秉性跃然其中,如含蕴、婉约、温暖、纯良、坚韧……然后,是有故事,流淌在诗句背后的故事,可以再一次引人冥想。再然后,是有情思,有哲思,有境界……如她所望,点点滴滴,字字珠玑,串联成串,有机可循,引人入胜”。
我们依然是没有任何客气或寒暄,就只是突然想为她的诗集写这几个字。有句俗话,生活不但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弥生以心中的诗,让生活有凝眸望远的恬然,也让读者感受这样宁静的时光。谢谢弥生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