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三家村
作者:杜海玲
我写西藏,可能会写很多次。虽然只是掠影,但是由于之前预习过功课,好奇而神往。像是一场暗恋,静水流深时日久,六天行程,也撞出电光石火。
刚回日本那两天,我手上戴了三串在拉萨买的缤纷珠链,一打字就看见,于是神思恍惚,无心工作,仿佛还能听见寺庙里喇嘛的诵经,又或是闻到藏香。
西藏有这样一种魅力,唯有“冲击”可以解释。细想来那果然是文化冲击,其强烈的程度绝对超过从中国到日本。而理由却又说不清道不明,可能是布达拉宫里摸索着为酥油灯添油的远道而来老妇,可能是鲜艳的装饰色和美丽的各种绿松石红珊瑚,可能是高山上迎风飘扬的经幡,可能是大昭寺周围三步一匍匐,作五体投地式礼拜的年轻姑娘……
我们从成都飞往林芝。临近林芝,从舷窗望,连绵的山川啊,山峰浮现在白云之上。山脊的白色是不化的雪,一路窗外是壮丽无边。然后,我站在了西藏。
去布达拉宫那天,清晨还落着雨,我以为要在雨中仰望,到了现地,天竟放晴,蓝天白云下的红白两色布宫,已不是任何词汇可形容的美。事实上从到西藏开始,我数次在脑海浮现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布达拉宫内部不许拍照(之后的大昭寺等寺庙内部均是),这样也好,我们凝神于以眼睛和肌肤去感受,而非通过镜头。站在布达拉宫金碧辉煌的内部,感受庄严而绚烂的美。敬佛时藏民的真挚与虔诚,若非亲见,很难想象。那份真切,我们失传久矣。
藏族姑娘卓嘎告诉我,佛教在西藏,是彻底融在生活中的。每个家庭都在清晨敬佛,给孩子取名也都是与宗教有关的名字。拜佛不必买很贵的高香,只需诚心。布达拉宫的门票是汉人100块,藏民1块,为的是让藏民不会因它是旅游重地而失去朝圣的家园。
于是,我在西藏所见的拜佛,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功利和仓促,而是与生俱来的心之所向。从容安静,无怨无怒,仿佛人间的苦都消融于转经和膜拜。
我并无皈依任何宗教,但心怀“有所敬畏”的谦卑。在大昭寺门口见到五体投地的人,便不由感动。不止是门口,在围绕大昭寺的八廊街,总能看到一路匍匐膜拜的人。站起来,走三步,再全身贴地。大昭寺供奉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鎏金铜像,是佛教徒心中圣地。一些远处村子的人,带着全村人的祝福和依托,一路行五体投地之礼而来,常常在途中就因交通事故或疾病而死。
走在八廊街,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藏民一手举着转经筒,一手捻着佛珠,很安静地围绕大昭寺转经,又或者是五体投地。也同样是八廊街,集中了拉萨礼品店,是游客热衷的地方。二者互不影响,或者说游客有时候会干扰他们,都举着相机或手机。而藏民专心转经,基本不注意游客,偶尔目光对上,会露出羞怯而善意的笑。“藏文化包容性很强”,我的另一位藏族朋友益西说。
西藏目前实施的是汉藏语双语教育,所以他们与我们一样会使用汉语以外,还会藏文。我在车上听几个女子说藏语,感觉比汉语动听,十分柔软而婉转——当然也可能因为这几个女子都甜美可人——如果你还带着认为藏族姑娘都黝黑这种传统概念那你就OUT了。此外藏文看上去也很美丽,那份曲径通幽感真是如歌如诉。
去拉萨,除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周围,还得去光明甜茶馆,才算是到了拉萨——这是网上的说法,我自然不免俗。在一个时间比较充裕的午后,我和两名伙伴前往。一进门就是一片嘈杂,对于在日本久住的我,感觉就是回到了小时候的四川自由市场。在这里需要自己去拿玻璃杯,再在桌上放点零钱,就有大婶来给注入奶茶,味甜,是加了许多糖的奶茶味。喝空了,又给续上,并自己从桌上取走零钱——七毛钱一杯。客人三六九等,有独自旅行的外国青年,有转经后来喝一杯的藏民,有貌似在这里泡了一天打扑克的驴友,还有不知哪里跑来的藏族小孩。
在这个茶馆我们第一次见到行乞的藏人,还不是一个两个。要到的钱凑满了七毛,便也坐下喝茶。小孩见我们同行者在看手机,他想玩,就往人身上紧靠,给他两块钱方肯松手走。与寺庙不同,这里是一派人间烟火的热闹。
我将在今后的小文里分别描述我那几天经历的每一个地方,诸如色拉寺辩经、拉萨街头购物、藏药厂、林芝牦牛老酸奶等,希望给有西藏梦的人参考,又或者仅当作遥远地方的游记,毕竟那里不是一泊二日温泉那样说走就走的旅行。而西藏之于我,意犹未尽,是一个此生还想去的地方——不必将西藏膜拜为圣地,当然更绝非蛮荒落后之地。
那里正是滋味浓厚的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