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竹内实:超越“友好”思维的中国通
日期: 14年02月4期
■刘柠(北京)



2013年7月30日,日本现代中国学重镇、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实(Minoro Takeuchi)于京都市内一家医院去世,享年九十岁。闻此讣报,笔者当即发了一条微博:日本汉学又少了一座巅峰。即使在英才荟萃的东瀛汉学界,竹内教授也是屈指可数的泰斗级大家,其对战后日本中国研究的开创之功,更被学界誉为“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无论是资历、声望,还是学术视野之广博,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理解之精深,竹内堪称是不世出的俊才。

1923年6月12日,竹内实出生于中国山东省张店(今淄博市)的一个日侨家庭,镇上住着二十来户日本人。父母均出身于爱知县的农家,只受过高小教育,很早便来中国谋生。待竹内实出生时,夫妇共同经营着一家和式小旅馆。竹内实记得,旅馆大门是日本传统的书院风格,迎面装饰着鲜花。里面有整洁的榻榻米房间,房间里有厚厚的坐垫、靠椅、铜制火钵等,一应俱全。客人有日本人,也有中国人,还曾住过土匪头子。竹内实五岁失怙,母亲坚韧而有远见,且粗通汉语,对底层中国人富于同情心。竹内实虽然读的是日本人学校,但从小学三年级起,便开始跟中国家庭教师修习汉语,力求学地道的中文:“那位教师叫萧国栋,虽然不是北京人,可是用北京话教课。他对我发音上的错误校正得很严格。”

十一岁时,全家迁居到“满洲国”的“新京”(即长春),直至在那儿受完初高中教育。1942年回日本后,入二松学舍专门学校(今二松学舍大学前身)。虽然在中国出生,且长到十九岁,但碍于家庭背景,竹内实在中国并未见过什么“大世面”。他晚年回忆说:“直到战后的1955年,即昭和30年,我初次去上海和北京,才知道中国竟也有那么大的城市,觉得很是吃惊。”

竹内实的“幸运”在于,二松学舍时代虽然经历过“学徒出阵”,却因病未上前线。战后,于1946年考入京都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科,开始走上汉学之路,并加入日共。京大毕业后,入东京大学研究院深造,师从仓石武四郎研究中国文学。东大毕业后,先在中国研究所做研究员,后在东大和东京都立大学任教,同时从事中日友好活动。1960年,正值安保斗争的节骨眼上,随作家野间宏率领的日本文学家代表团访华,在北京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回国后,他发表了《与毛泽东主席的一个半小时》:“握手时,他的手实在太柔软了,我的心很是一惊。因为革命家的手持枪握镐,想必是粗糙的……”从第一印象得出的结论是,毛“与其说革命家,毋宁说更是一个读书人”。拜会毛是一个契机,竹内后来成了日本首屈一指的毛泽东专家,著有三种毛的传记,并成为毛语录和毛诗词的权威翻译、阐释者。

1964年,因参加志贺(义雄)的“结构改革派”,竹内被日共除名。或许是这次党内挫折的缘故,他对七十年代的大学纷争感到厌倦,遂辞掉了东京都立大学副教授的教职。这件事,反映了竹内对政治的超然一面。1973年,竹内再度杀回京都,并终老在那里。历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即“人文研”)教授、所长和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同时兼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及多家中国大学的客座教授。竹内长期执教、主导的“人文研”,历来是“京都学派”的学术“牙城”。尽管“京都学派”主要是一个战前的概念,但竹内对注重资料研究、一切让文献说话,自由空气浓厚、全无“学阀”味道的“京都学派”仍充满了温情,并深受熏陶。

作为顶尖的毛泽东研究权威,竹内始终享有访中的“特惠”,甚至在邻国最黑暗的年代,也不止一次访问北京。因此,他远比一般汉学者拥有更多的一手情报,这也许是他免于盲目的一个重要原因。旷日持久的安保运动中,在东京和京都主要大学的校园里都打出“造反有理”的标语、狂热的Maoism横扫东洋知识界的时候,竹内反而是警觉的,甚至对“文革”持怀疑态度。1968年,以《诉诸毛泽东》的著名长篇论文,肯定毛在“终结近代中国屈辱历史”中的历史功绩的同时,批判了“文革”造成的国家荒废,在左派思潮“一边倒”的状况下,不啻为空谷足音。

竹内当然是铁杆的中日友好派,早在两国建交前的“民间外交”时代起,便数度访华,不懈推动邦交正常化。但建交的“悲愿”终于达成后,他却在建交翌日(1972年9月30日)发表于公明党机关刊物《公明新闻》的一篇论文中,明言“应慎用‘友好’二字”,指出“今后的中日关系,无疑取决于我们对近代以来日本的历史的认识”,“再不必去描绘那玫瑰色的梦”,主张日本应高调承担战争责任。其后,即使尚未走出七八十年代的“蜜月”期,竹内却看到在意识形态化的“日中友好”的思维定势下,中日关系骤冷骤热的“打摆子”初期症状,屡屡质疑“日中友好”的提法,并高远地预见了“友好易,理解难”的现实发展,提出“改大声的‘友好’为小声的‘喜欢’”,力主展开“作为文化问题的日中关系”研究,以期两国关系的客观化落地。在“‘日中友好’还是不”的非此即彼时代,竹内的超越“友好”论确实是醒脑的解毒剂。

晚年的竹内实,目睹中日关系从“蜜月”走向“迷惑”,进而深陷泥沼的现实,同时感到了“中国崛起”的张力,进而指出:所谓“中国”,本质是一个“中华世界”。再次提醒日国内部分“日中友好原教旨”主义者,切勿放纵对中国的想象,“敷衍”对中国的理解。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7/15167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