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社论
作者:申文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从民间到官方,中日双方在多领域多层面,以多样的方式表达了纪念和庆贺。经历了忙碌奔波的九月,各种纪念活动此起彼伏,渐入佳境,终于迎来了高潮迭起的9月29日的纪念日。
9月29日,由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交流促进实行委员会主办,千人纪念招待酒会于中午在东京举办,现场宣读了两国领导人的互致贺信;由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庆典组织委员会主办,日中茶话会暨分科讨论会分为六大主题,在下午同时举行;纪念庆典仪式和大型庆贺音乐会在晚上举行,代表着日中下一世代友好新希望的羽生结弦和张贝贝登场,成为关注热点。一天三场交流活动,规模大、层级高,交流面广、参加者众,确实为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掀起了高潮,也为中日关系营造了暌违已久的热烈的友好气氛。
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离不开回顾过去,直面现实,展望未来。中日关系走过了风雨波折的50年,成果历历在目;中日关系如何走入下一个50年,前路任重道远。
回顾过去,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离不开两国老一辈领导人非凡的远见、智慧和勇气。
当年,田中角荣首相偕大平正芳外相、二阶堂进官房长官一行,突破重重阻力,抱定无畏决心,踏上访华行程。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方领导人和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友好和善意接待了田中首相一行。两国领导人做出实现邦交正常化的伟大决断,为中日开创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持久和平和发展红利,深刻影响了地区和世界历史进程。
50年来,中日关系历经风雨波折,结下丰硕成果。双方签署和发表四个政治文件,确立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明确了处理重大敏感问题的根本遵循。各领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人员往来规模由当初每年不到1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1200万人次;双边贸易额由10亿美元扩大至3700多亿美元;缔结地方友城数量增至260余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3·11”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中日双方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在合作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两国谱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
直面现实,应该认识到当前的中日关系深受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当前世界动荡多变,中日关系不进则退。双方既要重温建交初心,汲取历史经验,推动中日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健康稳定发展;也要思考构筑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赋予两国关系新的内涵和动力。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就当前的中日关系指出,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睦邻友好相处、发展振兴亚洲,正是中日两国的命运所系、初心所在、责任所归。
一要践信守诺,维护中日关系政治基础。“与国人交,止于信”。要确保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必须恪守中日达成的四个政治文件和迄今做出的承诺。二要着眼大局,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双方应始终以战略和长远眼光,从两国根本利益出发,将“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反映到政策上。三要深化合作,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双方要牢固树立伙伴意识,秉持全球视野,共同抵制“脱钩断链”的错误做法,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畅通、贸易投资环境公平开放。四要加强引导,塑造积极友善的相互认知。中日民间交流源远流长,应与时俱进,继承弘扬。相互认知要秉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对方。五要顺应大势,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日作为地区和世界重要国家,要看清时代潮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共同反对零和博弈与阵营对抗,促进地区稳定和区域融合发展,为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再一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关键路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驻日大使孔铉佑表示,我们隆重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就是要一起回首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最终是为了走稳走好未来的路。我们不仅仅纪念过去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将纪念转化为信念,将感动转化为行动,脚踏实地迈好每一步,努力开创新时代中日关系的美好前景。
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归根到底是为了谱写新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中日关系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中。面对时代之考,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拿出这一代人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以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为指引,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交出一份无愧前人、不负后世的满意答卷。
中国人常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50年前两国老一辈们亲手栽下的友好之树已经枝繁叶茂,为我们遮风挡雨、送来清凉。5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有责任义务为子孙后代撑起一片绿荫,让中日友好之树蔚然成林、泽被后世。
事实上,谈论中日关系决不能省略“友好”两字,“中日友好关系”是双方从50年前就认可的共识概念。回想当年邓小平作为毛泽东、周恩来对日外交思想的继承人,在1984年3月会见中曾根康弘时说过一段话:“去年我们两国领导人在东京做出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就是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第一步放到21世纪,还要发展到22世纪、23世纪,要永远友好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所谓长远的角度,已经超越了50年、100年的时间跨度,具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意味。
由此,中日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友好的千秋大业刚起个头。坚守和平是底线,加强经贸是压舱石,中日友好根基在民间,中日友好希望在新世代。
作者:申文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从民间到官方,中日双方在多领域多层面,以多样的方式表达了纪念和庆贺。经历了忙碌奔波的九月,各种纪念活动此起彼伏,渐入佳境,终于迎来了高潮迭起的9月29日的纪念日。
9月29日,由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交流促进实行委员会主办,千人纪念招待酒会于中午在东京举办,现场宣读了两国领导人的互致贺信;由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庆典组织委员会主办,日中茶话会暨分科讨论会分为六大主题,在下午同时举行;纪念庆典仪式和大型庆贺音乐会在晚上举行,代表着日中下一世代友好新希望的羽生结弦和张贝贝登场,成为关注热点。一天三场交流活动,规模大、层级高,交流面广、参加者众,确实为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掀起了高潮,也为中日关系营造了暌违已久的热烈的友好气氛。
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离不开回顾过去,直面现实,展望未来。中日关系走过了风雨波折的50年,成果历历在目;中日关系如何走入下一个50年,前路任重道远。
回顾过去,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离不开两国老一辈领导人非凡的远见、智慧和勇气。
当年,田中角荣首相偕大平正芳外相、二阶堂进官房长官一行,突破重重阻力,抱定无畏决心,踏上访华行程。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方领导人和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友好和善意接待了田中首相一行。两国领导人做出实现邦交正常化的伟大决断,为中日开创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持久和平和发展红利,深刻影响了地区和世界历史进程。
50年来,中日关系历经风雨波折,结下丰硕成果。双方签署和发表四个政治文件,确立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明确了处理重大敏感问题的根本遵循。各领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人员往来规模由当初每年不到1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1200万人次;双边贸易额由10亿美元扩大至3700多亿美元;缔结地方友城数量增至260余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3·11”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中日双方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在合作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两国谱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
直面现实,应该认识到当前的中日关系深受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当前世界动荡多变,中日关系不进则退。双方既要重温建交初心,汲取历史经验,推动中日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健康稳定发展;也要思考构筑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赋予两国关系新的内涵和动力。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就当前的中日关系指出,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睦邻友好相处、发展振兴亚洲,正是中日两国的命运所系、初心所在、责任所归。
一要践信守诺,维护中日关系政治基础。“与国人交,止于信”。要确保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必须恪守中日达成的四个政治文件和迄今做出的承诺。二要着眼大局,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双方应始终以战略和长远眼光,从两国根本利益出发,将“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反映到政策上。三要深化合作,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双方要牢固树立伙伴意识,秉持全球视野,共同抵制“脱钩断链”的错误做法,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畅通、贸易投资环境公平开放。四要加强引导,塑造积极友善的相互认知。中日民间交流源远流长,应与时俱进,继承弘扬。相互认知要秉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对方。五要顺应大势,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日作为地区和世界重要国家,要看清时代潮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共同反对零和博弈与阵营对抗,促进地区稳定和区域融合发展,为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再一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关键路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驻日大使孔铉佑表示,我们隆重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就是要一起回首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最终是为了走稳走好未来的路。我们不仅仅纪念过去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将纪念转化为信念,将感动转化为行动,脚踏实地迈好每一步,努力开创新时代中日关系的美好前景。
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归根到底是为了谱写新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中日关系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中。面对时代之考,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拿出这一代人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以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为指引,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交出一份无愧前人、不负后世的满意答卷。
中国人常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50年前两国老一辈们亲手栽下的友好之树已经枝繁叶茂,为我们遮风挡雨、送来清凉。5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有责任义务为子孙后代撑起一片绿荫,让中日友好之树蔚然成林、泽被后世。
事实上,谈论中日关系决不能省略“友好”两字,“中日友好关系”是双方从50年前就认可的共识概念。回想当年邓小平作为毛泽东、周恩来对日外交思想的继承人,在1984年3月会见中曾根康弘时说过一段话:“去年我们两国领导人在东京做出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就是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第一步放到21世纪,还要发展到22世纪、23世纪,要永远友好下去。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所谓长远的角度,已经超越了50年、100年的时间跨度,具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意味。
由此,中日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友好的千秋大业刚起个头。坚守和平是底线,加强经贸是压舱石,中日友好根基在民间,中日友好希望在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