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从日本频获诺奖再看中国的机会
日期: 16年10月3期
从日本频获诺奖再看中国的机会
中文导报 一周话题
作者:申文

10月3日,2016年诺贝尔奖首开纪录。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予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先生。消息传来,日本各界欢欣鼓舞,日本社会再添亮色。

自1949年汤川秀树博士获得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以来,日本人在67年里获得了25个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文学、和平奖,除了经济学奖以外,几乎涉及诺贝尔奖所有领域,不仅冠绝亚洲,在全世界也不多见。本次,大隅良典教授诺奖摘冠,更是相隔29年后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单独获奖,显示了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学科引领能力。在可以预测的时间段里,日本人的诺奖摘冠趋势依然会持续。

2000年以来,日本17年斩获17个诺贝尔奖,全部集中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其势头仅次于美国。毫无疑问,日本在科学技术领域里的发现和创新备受认可。去年底,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历时12年合成的第113号元素被国际机构认定为“新元素”,并且获得了命名权——这是日本首次获得新元素命名权,也是亚洲首例。无论是诺贝尔获奖,还是新元素命名,都是看得见的成果,日本还有更多看不见的科研成果诞生在企业、研究所、大学实验室里,构成了丰厚的基础土壤,让人不能小觑。

日本人频繁获奖,对已患有诺贝尔焦虑症的中国人是一个刺激。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皇冠上的明珠。自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已有8位华裔科学家折桂——包括1976年丁肇中获物理学奖、1986年李远哲获化学奖、1997年朱棣文获物理学奖、1998年崔崎获物理学奖、2008年钱永健获化学奖、2009年高锟获物理学奖。2015年,中国大陆科学家屠呦呦获得生理学/医学奖,为中国科学家摘取诺奖首开纪录。不过,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诺奖之路刚刚起步。尽管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两倍,但中国的经济社会水平依然落后日本20-30年,这或许也可以衡量中日在诺贝尔奖上的差距。

日本一贯追求“科技立国”。1980年提出“科技兴国”计划,1995年制定“科技兴国基本法”。2001年3月,日本出台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在诺贝尔奖百年庆典后,日本政府重申这一目标,并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内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如今看来,日本政府的“5030”计划不是心血来潮的妄言,而是有30、40年扎实的基础研究打底,更有高昂的科研预算作为保证。

近几年,日本科研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远远超过了约占1%的防卫预算,居发达国家首位。在基础研究上,日本的成就引人注目。199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中微子有静止质量;2001年,日本科学家找到了宇宙中存在“宇称不守恒”现象的有力证据;日本克隆牛技术基本达到实用化水平;日本在纳米和新材料等领域位于世界前列;日本参与了国际空间站和人类基因组等重大国际合作科研计划。日本也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信息通信、航空航天、机械、环境、材料和能源技术等领域积极扩张,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

中国人渴望诺贝尔奖,首先需要了解诺贝尔奖。其一,诺贝尔奖是按照西方世界的价值和标准评选的奖项,获奖的前提是适应它;其次,诺贝尔奖鼓励科学家对未知领域进行全新探索、关注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堪称普世价值;其三,诺贝尔奖不是即时奖项,而是追认颁奖,在自然科学等专业领域的获奖成果,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和社会发展证明的。所以,经过岁月沉淀和时间考验的诺奖与新鲜出炉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时间差,滞后效应明显;其四,诺贝尔奖一年颁一次,获奖人数极其有限,必需在时间、地域、项目、人选上做出平衡与调整,僧多粥少,耐心是必须的,排队是肯定的。

由此,中国人对诺贝尔奖会释然许多。中国人有能力,也有机会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或许在10年、20年甚至30年后。眼前,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那些足以改变自身并贡献世界的科研成果正在呈现,而培养诺贝尔奖的社会土壤也变得丰厚。但真正无愧于诺贝尔奖的人事、研究、成果还在路上,需要耗费时日,等待瓜熟蒂落。

日本人摘取诺奖出现“井喷”,在亚洲一骑绝尘,但并非高枕无忧。日本的诺奖得主以高龄者居多,他们的研究成果大都完成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今天的获奖是对过去努力和贡献的追认。日本多年来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积累深厚,估计今后数年仍将不断有日本科学家获奖。另外,日本人获得者,早年大都有在美国留学和研究的经历,不仅习得了最前沿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方法,也获得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人脉。不过近年来,日本的教育体制和研究态势与过去相比,不可同年而语了。

现在,日本人海外留学出现萎缩,日本各研究机构和大学派往海外研修的研究人员,与2000年高峰时的7374人相比,减少了一半有余。日本人在世界主要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新技术发明的专利登记都在减少,意味着研究基盘在下沉。另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者得不到稳定的雇佣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年轻人不愿去海外留学等等,都可能成为隐患。二、三十年后,日本是否仍能保持如此旺盛的获奖势头,不容乐观。

与之相比,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美国大学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这一趋势将继续扩大,持续多年。2014—2015学年,留美中国学生已达30万4040人,占美国全部国际学生的31.2%。从留美学生人数来看,依次为中国大陆、印度、韩国、台湾,日本名列第8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号的日本人,仅是中国的1/20、是韩国的1/6,韩国、中国等国家将在10年后建立起巨大的科学国际人脉,并从中产生领导者,日本可能被抛在后面。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科研实力赶超,在未来二、三十年内,甚至更短时间里,正在快速提升基础科研水平和尖端人才宝库的中国将有越来越多机会问鼎诺贝尔奖。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5/16701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